當前位置:
首頁 >
海洋調查規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觀測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2:Marine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
標準號:GB/T 12763.2-2007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12763.2-2007
發布時間:2007-08-13
實施時間:2008-02-01
首發日期:1991-03-22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湯毓祥、孫洪亮、胡筱敏、矯玉田、熊學軍、梁楚進、王煒陽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海洋學
ICS分類:地質學、氣象學、水文學
提出單位:國家海洋局
起草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歸口單位: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
標準簡介
本部分規定了海洋水文觀測的基本要素、技術指標、觀測方法和資料處理。
標準摘要
GB/T12763《海洋調查規范》分為11個部分: ---第1部分:總則;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第3部分:海洋氣象觀測; ---第4部分:海洋化學要素調查; ---第5部分:海洋聲、光要素調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 ---第7部分:海洋調查資料交換; ---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 ---第9部分:海洋生態調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質調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對應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 本部分為GB/T12763的第2部分,代替GB/T12763.2-1991《海洋調查規范 海洋水文觀測》。 本部分與GB/T12763的第1部分和GB/T12763的第7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與GB/T12763.2-1991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引用標準中增加了GB/T15920-1995《海洋學術語:物理海洋學》和GB/T14914-1994《海濱觀測規范》(見第2章); ---術語和定義全部歸入第3章(見第3章); ---在一般規定中,補充了技術設計的內容,并明確規定技術設計應形成文件,并報主管部門審批(1991版第一篇中的3;本版的4.1);增加了質量控制管理的規定,以適應新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即ISO9000)的要求(本版的4.6);同時,將觀測資料記錄、整理和驗收的一般要求改為觀測資料記錄、整理和交換,以及調查成果的驗收(1991版第一篇的8;本版的4.7); ---刪掉深度測量篇,水深測量僅在一般規定中簡單提及(1991版第二篇;本版4.8); ---對1991版的水溫觀測做了較重大的修改: a) 通過引導語,對水溫觀測準確度做了更靈活、更符合實際的規定(1991版的14.1;本版的5.1.1); b) 將連續測站水溫觀測時次由一般每兩小時觀測一次改為一般每小時觀測一次(1991版的14.2;本版的5.1.2); c) 將水溫觀測的標準層次的內容全部改用表格表示,并將表層改為海面下3m 以內的水層(1991版的14.3;本版的5.1.3); d) 本版摒棄了1991版有關水溫觀測方法和觀測記錄整理的敘述方式,突出了已普遍使用的現代化溫鹽深儀(即CTD)觀測水溫的方法和技術,以及資料處理方法(1991 版的15 和16;本版的5.2.1和5.3.1);同時,增加了走航測溫的內容(本版的5.2.2和5.3.2); e) 在利用顛倒溫度表觀測水溫中,增加了儀器設備和主要技術指標內容;操作使用方法按使用前檢查與安裝和測量兩部分重新做了規范(1991版的附錄A;本版附錄B); ---與水溫觀測相對應,鹽度測量中重點規范了CTD 儀測量鹽度的方法(1991版的19.1;本版6.2.1和6.3.1);增加了走航測量鹽度的內容(本版的6.2.2和6.3.2);同時,將1991版中利用實驗室鹽度計測量海水樣品鹽度以及實驗記錄的整理的部分內容皆從正文移入附錄(1991版的19.2、20.1.2和20.2;本版的附錄A); ---大幅度地改寫了海流觀測一章: a) 將海流測量的準確度的內容全部改用表格表示,并通過引導語對測量的準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1版的22.2;本版的7.1.2); a) 增加了海表面漂移浮標測流、錨定測流和走航測流的觀測方法和觀測記錄整理(本版的7.2.1,7.2.3,7.2.4和7.2.5); b) 按漂流浮標測流、船只錨定測流、錨定潛標測流、錨定明標測流和走航測流五大系列重新規定了海流觀測方法和觀測記錄的整理(1991版的23和24;本版的7.2和7.3); ---波浪觀測作了以下兩方面的修改: a) 對波高、周期和波向測量的準確度作了更具廣泛性的規定(1991版的26.2;本版的8.1.2); b) 本版摒棄了過去按觀測要素撰寫觀測方法,而將觀測方法按目測和儀器觀測進行規范。同時,擴充了儀器觀測方法內容,增加了以船只為承載工具測波和錨定測波的觀測方法(1991年版的27;本版的8.2); ---水位觀測從附錄移入正文,并重寫了水位觀測方法(1991年版附錄D;本版的第9章); ---對海冰觀測作了以下幾方面的修改: a) 在技術指標中增加了觀測要素的單位與準確度(本版的11.1.2); b) 對漂流方向和速度,以及海冰厚度的觀測方法作了部分修改(1991年版的34.2.6,34.2.7; 本版的11.2.2.6,11.2.2.7); c) 增加了固定冰厚度觀測的內容(本版的11.2.3.2); ---對水文觀測用表作了以下的刪補和修改: a) 刪掉了有關深度測量的有關用表(1991年版附錄C 中的表C1和表C2); b) 波級表的內容做了補充,并增加了十六個方位與度數換算表(1991 年附錄B 中的表B3;本版附錄C 中的表C.1、表C.2); c) 海冰用表按新的格式做了調整(1991 年附錄B 中的表B5~ 表B8;本版附錄C 中的表C.4~表C.7); d) 與修改后的水溫、海流觀測方法相對應,在附錄D 中增加了表D.8、表D.9、表D.10 和表D.11。 本部分的附錄A、附錄B、附錄C 為規范性附錄,附錄D 為資料性附錄。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歸口。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負責起草,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北海分局參加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湯毓祥、孫洪亮、胡筱敏、矯玉田、熊學軍、梁楚進、王煒陽。 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GB/T12763.2-1991。 |
標準目錄
前言Ⅲ 1 范圍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1 3 術語和定義1 4 一般規定3 4.1 技術設計3 4.2 觀測要素、方式及順序3 4.3 測站布設原則及觀測間隔選取4 4.4 測站定位和觀測時間標準4 4.5 水文觀測儀器和設備的基本要求4 4.6 質量控制管理4 4.7 觀測資料記錄、整理和交換,以及調查成果的驗收4 4.8 水深測量4 5 水溫觀測5 5.1 技術指標5 5.2 觀測方法5 5.3 資料處理7 6 鹽度測量7 6.1 技術指標7 6.2 觀測方法7 6.3 資料處理8 7 海流觀測8 7.1 技術指標8 7.2 觀測方法8 7.3 資料處理11 8 海浪觀測11 8.1 技術指標11 8.2 觀測方法12 8.3 資料處理13 9 水位觀測14 9.1 技術指標14 9.2 觀測方法14 9.3 資料處理15 10 海水透明度、水色和海發光觀測15 10.1 技術指標15 10.2 觀測方法15 11 海冰觀測16 11.1 技術指標16 11.2 觀測方法17 11.3 資料處理19 附錄A(規范性附錄) 實驗室鹽度計測量海水樣品鹽度和計算鹽度的有關公式20 附錄B(規范性附錄) 利用顛倒溫度表觀測海水溫度23 附錄C(規范性附錄) 海洋水文觀測用表26 附錄D(資料性附錄) 海洋水文觀測記錄表格式30 圖1 錨碇淺水應用型潛標10 圖2 錨碇深水應用型潛標10 圖3 錨碇明標系統的組成10 圖4 波面隨時間的變化曲線14 表1 水溫觀測的準確度和分辨率5 表2 標準觀測層次5 表3 鹽度測量的準確度和分辨率7 表4 海流觀測的準確度8 表5 海況等級表12 表6 波型分類表12 表7 海冰觀測要素的單位和準確度16 表8 浮冰漂流速度的目測估計18 表B.1 顛倒溫度表系列主要技術指標23 表C.1 波級表26 表C.2 十六個方位與度數換算表26 表C.3 海發光類型及強度等級表27 表C.4 浮冰冰型表27 表C.5 浮冰表面特征分類表28 表C.6 浮冰冰狀表28 表C.7 固定冰冰型表28 表C.8 冰山等級表29 表C.9 冰山形狀分類表29 表D.1 目測海浪記錄表30 表D.2 海水透明度、水色和海發光觀測記錄表30 表D.3 浮冰觀測記錄表31 表D.4 固定冰觀測記錄表31 表D.5 冰山觀測記錄表32 表D.6.1 顛倒溫度表測溫記錄表(Ⅰ) 32 表D.6.2 顛倒溫度表測溫記錄表(Ⅱ) 33 表D.7 鹽度分析記錄表33 表D.8 CTD 觀測記錄表34 表D.9 漂流浮標記錄表34 表D.10 船只錨碇測流記錄表35 表D.11 聲學多普勒測流記錄表35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