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海洋調查規范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質調查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11: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標準號:GB/T 12763.11-2007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12763.11-2007
發布時間:2007-08-13
實施時間:2008-02-01
首發日期:2007-08-13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李培英、李萍、潘國富、鄭志昌、尤惠川、葉銀燦、石要紅、曾寧烽、劉樂軍、杜軍、莫建、陳俊仁、王文海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海洋學
ICS分類:地質學、氣象學、水文學
提出單位:國家海洋局
起草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廣州地質調查局和國家地震局
歸口單位: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
標準簡介
本部分規定了海洋工程地質調查的內容、方法與技術要求。
標準摘要
GB/T12763《海洋調查規范》分為11部分: ---第1部分:總則;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第3部分:海洋氣象觀測; ---第4部分:海水化學要素調查; ---第5部分:海洋聲、光要素調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 ---第7部分:海洋調查資料交換; ---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 ---第9部分:海洋生態調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質調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對應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 本部分為GB/T12763的第11部分,應與其第1部分、第8部分和第10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的附錄A 是規范性附錄,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附錄F、附錄G、附錄H、附錄I和附錄J是資料性附錄。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歸口。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培英、李萍、潘國富、鄭志昌、尤惠川、葉銀燦、石要紅、曾寧烽、劉樂軍、杜軍、莫建、陳俊仁、王文海。 |
標準目錄
前言Ⅴ 1 范圍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1 3 術語和定義1 4 基本規定1 4.1 調查的目的與任務1 4.1.1 目的1 4.1.2 任務2 4.2 調查內容2 4.3 基本技術要求2 4.3.1 調查圖幅2 4.3.2 技術定額2 4.3.3 測線布設原則2 4.4 調查階段的劃分與要求3 4.4.1 海洋工程地質調查階段的劃分3 4.4.2 調查設計書編寫3 4.5 成果3 5 工程地球物理調查3 5.1 導航定位3 5.1.1 技術要求3 5.1.2 導航定位作業3 5.1.3 定位資料整理4 5.2 水深測量4 5.2.1 技術要求4 5.2.2 測量儀器4 5.2.3 海上測量4 5.2.4 資料整理5 5.2.5 成果圖件5 5.3 側掃聲納調查5 5.3.1 技術要求5 5.3.2 調查實施5 5.3.3 資料整理5 5.3.4 成果圖件6 5.4 地層剖面探測6 5.4.1 技術要求6 5.4.2 儀器設備6 5.4.3 調查實施6 5.4.4 資料整理6 5.4.5 成果圖件7 5.5 多道數字地震調查7 5.5.1 技術要求7 5.5.2 儀器設備7 5.5.3 調查實施7 5.5.4 資料整理8 5.5.5 成果圖件8 5.6 磁法調查8 5.6.1 技術要求8 5.6.2 調查實施8 5.6.3 資料整理8 5.6.4 成果圖件8 6 海底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調查9 6.1 工程地質取樣9 6.1.1 技術要求9 6.1.2 表層取樣9 6.1.3 柱狀取樣9 6.1.4 現場編錄和樣品處理10 6.2 工程地質鉆探10 6.2.1 孔位布置原則10 6.2.2 鉆探基本要求10 6.2.3 鉆探班報和鉆孔編錄11 6.2.4 鉆孔成果資料與完井報告11 6.3 工程地質試驗11 6.3.1 現場測試11 6.3.2 原位測試12 6.3.3 室內土工試驗14 7 區域地震安全性分析16 7.1 主要工作內容16 7.2 地震構造評價16 7.2.1 地震構造環境評價范圍16 7.2.2 地震構造環境評價內容16 7.2.3 工程調查區地震構造評價16 7.2.4 區域地震構造圖編制17 7.2.5 地震區與地震帶劃分17 7.2.6 綜合評價17 7.3 地震活動性分析17 7.3.1 地震目錄編制17 7.3.2 震中分布圖編制17 7.3.3 地震活動時空特征分析17 7.4 地震烈度與地震動衰減關系確定17 7.4.1 地震烈度衰減關系的確定17 7.4.2 地震動衰減關系的確定18 7.5 潛在震源區劃分18 7.5.1 潛在震源區劃分步驟18 7.5.2 潛在震源區劃分標志18 7.6 地震活動性參數確定18 7.6.1 地震活動性參數18 7.6.2 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性參數確定原則19 7.6.3 潛在震源區的地震活動性參數的確定原則19 7.6.4 潛在震源區地震烈度或地震動衰減長軸方向及其函數和本底震級的確定19 7.7 地震危險性概率分析19 7.7.1 場點地震烈度或地震動參數的年超越概率的計算19 7.7.2 地震危險性概率計算的不確定性校正20 7.8 地震區劃20 7.8.1 地震區劃的基本規定20 7.8.2 地震區劃的表述20 7.8.3 地震區劃分區界限的確定20 7.9 地震安全性分析成果20 8 成果20 8.1 成果20 8.2 資料匯編21 8.2.1 基本要求21 8.2.2 基本內容21 8.3 成果圖21 8.3.1 基本要求21 8.3.2 主要圖件21 8.3.3 綜合工程地質圖21 8.4 調查報告22 8.4.1 調查航次報告22 8.4.2 綜合調查報告22 8.4.3 工程地質分區原則與命名22 9 質量管理23 9.1 質量管理目的23 9.2 質量管理內容23 9.3 質量管理過程和方法23 9.3.1 調查設計管理23 9.3.2 資源管理23 9.3.3 外業調查實施管理23 9.3.4 內業資料整理管理23 9.3.5 報告編寫管理24 9.3.6 數據資料匯交管理24 9.3.7 檔案管理24 附錄A(規范性附錄) 土試樣質量等級劃分與試驗內容25 附錄B(資料性附錄) 取樣描述與現場測試記錄表26 附錄C(資料性附錄) 箱式/柱狀采樣記錄表27 附錄D(資料性附錄) 粘性土、粉土的現場鑒別表28 附錄E(資料性附錄) 粘性土狀態的現場鑒別表29 附錄F(資料性附錄) 工程地質鉆探班報表30 附錄G(資料性附錄) 鉆孔野外編錄表31 附錄H(資料性附錄) 靜力觸探試驗(CPT)班報表32 附錄I(資料性附錄) 標準貫入試驗(SPT)記錄表33 附錄J(資料性附錄) 原位十字板試驗記錄表34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