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3406-2010
發布時間:2011-01-10
實施時間:2011-05-01
首發日期:1982-12-30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康茵、方虹、鐘孚、李艷紅、章小燕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其他石油產品
ICS分類:石蠟、瀝青材料和其他石油產品
提出單位: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80)
起草單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慶石化分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
歸口單位: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SAC/TC 280/SC 1)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SAC/TC 280/SC 1)
標準簡介
本標準規定了石油甲苯的產品分類、要求和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和安全。本標準適用于用作化工原料和溶劑的石油甲苯。
標準摘要
本標準修改采用ASTM D5606—2001(2006)《用于生產甲苯二異氰酸酯的甲苯規格》。 本標準根據ASTM D5606—2001(2006)重新起草,本標準與ASTM D5606—2001的結構差異參 見附錄A。 本標準與ASTM D5606—2001指標相比主要差異如下: ———刪除第1章范圍1.2對本規格中所有極限的規定。原因:目前各級標準的編寫和檢測結果的 判定均遵守GB/T1250—1989的有關規定,不必在標準中單獨列出; ———刪除第1章范圍1.3查閱OSHA 條例和所有物質的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原因:已增加第 7章安全; ———刪除第1章范圍1.4本標準中的標準值與參考值。原因:不必在標準中單獨列出; ———在第2章中增加規范性引用文件GB190《危險貨物包裝標志》,GB/T511《石油產品和添加劑 機械雜質測定法(重量法)》,GB/T1816《苯類產品中性試驗》,GB/T2013《苯類產品密度測定 法》,GB/T3209《苯類產品蒸發殘留量的測定方法》,GB13690《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 通 則》,SH0164《石油產品包裝、貯運及交貨驗收規則》,SH0164《石油產品包裝、貯運及交貨驗 收規則》,SH/T0253《輕質石油產品中總硫含量測定法(電量法)》,SH/T0604《原油和石油產 品密度測定法(U 型振動管法)》,SH/T0630《石油產品溴價、溴指數測定法(電量法)》, SH/T0689《輕質烴及發動機燃料和其他油品的總硫含量測定法(紫外熒光法)》,SH/T1551 《芳烴中溴指數的測定 電量滴定法》,SH/T1767《工業芳烴溴指數的測定 電位滴定法》。 原因:增加檢驗項目和第6章; ———在第2章中刪除規范性引用文件E29試驗數據采用與本規格相符的有效數字的方法。原因: 目前各級標準的編寫和檢測結果的判定均遵守GB/T1250—1989的有關規定; ———在第2章中刪除規范性引用文件OSHA 條例。原因:將其作為參考文獻; ———增加第3章產品分類。原因:增加一個品種; ———第4章要求和試驗方法中增加一個品種(Ⅱ號)的各項指標及相應的試驗方法。原因:石油甲苯除用作生產TDI,還有很大一部分作溶劑用,因此在Ⅰ號品種基礎上增加一個品種(Ⅱ號); ———Ⅰ號品種由乙苯含量(質量分數)不大于0.03%和二甲苯含量(質量分數)不大于0.05%修改為C8 芳烴含量(質量分數)不大于0.05%。原因:為使Ⅰ號和Ⅱ號烴類雜質含量的檢測項目相對應。根據實測數據,C8 芳烴含量可以達到不大于0.05%; ———Ⅰ號品種酸洗比色指標由通過2號修改為酸層顏色不深于1000mL稀酸中含0.2g重鉻酸的標準溶液。原因:使Ⅰ號和Ⅱ號酸洗比色指標表述方式一致; ———Ⅰ號品種增加總硫含量指標。原因:更加嚴格控制產品質量; ———Ⅰ號品種增加蒸發殘余物指標。原因:更加嚴格控制產品質量; ———Ⅰ號品種增加中性試驗指標。原因:更加嚴格控制產品質量; ———Ⅰ號品種增加溴指數項目,由供需雙方商定。原因:更加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參考JISK2435-2—2006標準指標設定; ———刪除第5章關鍵詞。原因:按照國家標準編寫規則要求; ———增加第5章檢驗規則。原因:控制產品質量; ———增加第6章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原因:控制產品質量; ———增加第7章安全;原因:石油甲苯屬危險化學品第3類易燃液體和第6類有毒品; Ⅰ GB/T3406—2010 本標準代替GB3406—1990《石油甲苯》。 本標準與GB3406—1990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本標準由強制性改為推薦性; ———本標準中Ⅰ號代替原標準中優級品,增加純度指標,苯含量(質量分數)由不大于0.05%修改為不大于0.03%,非芳烴含量(質量分數)由不大于0.20%修改為不大于0.1%,刪除密度指標,刪除博士試驗指標(見第4章表1,1990年版的3.2); ———本標準中Ⅱ號相當于原標準中一級品(見第4章表1,1990年版的3.2); ———蒸發殘余物指標由不大于5mg/100mL修改為不大于3mg/100mL(見第4章表1,1990年版的3.2); ———增加溴指數項目,由供需雙方商定(見第4章表1); ———增加檢驗規則(見第5章); ———增加安全要求(見第7章); ———增加附錄A。 本標準附錄A 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80)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SAC/TC280/SC1)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慶石化分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 本 標準主要起草人:康茵、方虹、鐘孚、李艷紅、章小燕。 本標準于1982年首次發布,1990年第一次修訂,本次為第二次修訂。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