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海洋調查規范 第6部分: 海洋生物調查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6:Marine biological survey
標準號:GB/T 12763.6-2007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12763.6-2007
發布時間:2007-10-17
實施時間:2008-02-01
首發日期:1991-03-22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張玉生、楊清良、陳瑞祥、朱明遠等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海洋學
ICS分類:地質學、氣象學、水文學
提出單位:國家海洋局
起草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歸口單位: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
標準簡介
本部分規定了海洋生物調查的一般規定、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采樣、樣品分析及資料整理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標準摘要
GB/T12763《海洋調查規范》分為11個部分: ---第1部分:總則;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第3部分:海洋氣象觀測; ---第4部分:海洋化學要素調查; ---第5部分:海洋聲、光要素調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 ---第7部分:海洋調查資料交換; ---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 ---第9部分:海洋生態調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質調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對應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 本部分為GB/T12763 的第6 部分,并代替GB/T12763.6-1991《海洋調查規范 海洋生物調查》。 本部分與GB/T12763.6-1991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調整了本部分的總體框架,增加了12 潮間帶生物調查、規范性附錄潮間帶生物調查中潮位測量法和幾種設備圖(見附錄E)和資料性附錄漁業資源聲學調查與評估(見附錄G);將1991年版的規范性附錄海水中葉綠素a、b、c 的(分光光度法)測定移至修改后的5 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的測定中(1991年版的附錄A;本版的5.2.2);將原版的第四篇浮游生物調查修改后細分為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調查、8 大、中型浮游生物調查和9 魚類浮游生物調查三章,其中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調查為新增的調查項目; ---在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17378.7海洋監測規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 ---在3 術語和定義中,增加和修改了有關術語(1991 年版的3.4 和3.7;本版的3.2、3.3、3.4、3.5、3.8、3.9、3.10和3.11);同時每個術語都增補了對應的英語名稱; ---在4 一般規定中,調查項目和主要儀器設備兩條分別增補了新的測項和新的儀器設備(1991年版的5.1和6;本版的4.2.1和4.3);在本版的表1采水層次中增加了200m 以深的采水層次(見4.2.4.1);進一步規定了調查次數,細化了調查季度的時間(1991 年版的5.5.2;本版的4.2.5);修改和擴展了實驗室的使用范圍(1991年版的6.2.1,本版的4.3.2);根據本次修訂后的《海洋調查規范 第1部分:總則》GB/T12763.1-2007的規定,航次報告和調查成果報告由原來的技術負責人編寫修訂為分別由首席科學家和項目負責人主持編寫(1991年版的9.2.1和9.2.2,本版的4.6.1.4和4.6.1.5)等; ---在5 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測定中,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的粒度分級測定和海洋新生產力(15N 示蹤法)測定(見5.2.3、5.4和5.5); ---在6 微生物調查中,增加了SYBR GreenI直接計數法、DAPI直接計數法、細菌體積測定、3H亮氨酸示蹤法測定細菌生產量、生態呼吸率測定、細菌比生長率、倍增時間和世代時間的計算和微生物分類鑒定(見6.3.4.1.1.1、6.3.4.1.1.3、6.3.4.1.1.4、6.3.4.2.1.2、6.3.4.2.2.2、6.3.4.3和6.3.5); ---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調查為新增的章; ---在8 大、中型浮游生物調查中,增加了網具類型,修改了連續觀測頻率、樣品處理、樣品編號和制圖取值標準(1991年版的20.1.2、19.6、20.3.4、21.1和22.6;本版的8.2.1.1、8.1.1.3、8.2.3.2、8.3.1和8.4.4); ---在9 魚類浮游生物調查中,修改了采集網具和豐度計算公式(1991年版的20.1.2和22.4;本版的9.2.1.1和9.4.1); ---在10 大型底棲生物調查中,增加了深拖光學系統和深海底棲生物拖網和大型底棲生物海底照相、錄像與潛水采樣(10.2.1.2.5和附錄C.4); ---在11 小型底棲生物調查中,增加了潛水取樣、潮間帶采芯樣、硅溶膠Ludox-TM 離心漂浮法和群落結構與生物多樣性多元統計分析(見11.2.1.6 和11.2.2.2、11.2.2.1、11.3.4和附錄D.4);修改了采樣設備(1991年版的28.1;本版的11.2.1); ---12 潮間帶生物調查為新增的章; ---在13 污損生物調查中,修改了技術要求內容(1991年版的31;本版的13.1.1),增加了調查要素和水泥試板用于海岸港工建設的污損生物調查(13.1.2和13.2.1.1.1c)); ---在14 游泳動物調查中,將性腺成熟系數和攝食飽滿系數納入資料整理(1991年版的37.3.1.5和37.3.1.6;本版的14.4.2.4和14.4.2.5)。修改和增加了一些重要漁獲物的性腺成熟度和魚類含脂量的劃分標準(見本版的附錄F.1.2、附錄F.1.3、附錄F.1.4、附錄F.1.6、附錄F.1.7、附錄F.1.8和附錄F.3);修改了游泳生物拖網網型(1991年版的附錄F7;本版的附錄F.4); ---修改和增加了資料性附錄海洋生物調查、分析記錄表格式(1991 年版的附錄G;本版的附錄H)。 ---本部分應與GB/T12763.1和GB/T12763.7配套使用。 本部分的附錄A、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 和附錄F為規范性附錄,附錄G 和附錄H 為資料性附錄。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歸口。 本部分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負責修訂,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參加修訂。 本部分的主要起草和修訂人:張玉生、楊清良、陳瑞祥、朱明遠、葉德贊、寧修仁、林景宏、戴燕玉、江錦祥、張志南、李榮冠、黃宗國、鄭成興、鄭元甲、趙憲勇、呂瑞華、陸斗定、史君賢、蔡昱明、林茂和周紅。 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發布情況為: ---GB/T12763.6-1991。 |
標準目錄
前言Ⅶ 1 范圍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1 3 術語和定義1 4 一般規定3 4.1 技術設計3 4.2 調查要求3 4.3 調查和分析儀器設備4 4.4 采樣4 4.5 樣品分析5 4.6 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5 5 葉綠素、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的測定6 5.1 技術要求和測定要素6 5.2 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測定6 5.3 海洋初級生產力(14C 示蹤法)測定10 5.4 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的粒度分級測定11 5.5 海洋新生產力(15N 示蹤法)測定12 5.6 資料整理14 6 微生物調查18 6.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18 6.2 采樣19 6.3 樣品分析19 6.4 資料整理29 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調查30 7.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30 7.2 采樣30 7.3 樣品分析32 7.4 資料整理33 8 大、中型浮游生物調查34 8.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34 8.2 采樣35 8.3 樣品分析36 8.4 資料整理37 9 魚類浮游生物調查38 9.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38 9.2 采樣38 9.3 樣品分析40 9.4 資料整理40 10 大型底棲生物調查41 10.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41 10.2 采樣41 10.3 樣品分析43 10.4 資料整理44 11 小型底棲生物調查44 11.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44 11.2 采樣45 11.3 樣品分析46 11.4 資料整理48 12 潮間帶生物調查48 12.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48 12.2 采樣49 12.3 樣品分析51 12.4 資料整理51 13 污損生物調查52 13.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52 13.2 采樣52 13.3 樣品分析54 13.4 資料整理55 14 游泳動物調查56 14.1 技術要求和調查要素56 14.2 采樣57 14.3 樣品分析58 14.4 資料整理61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微生物最可能數(MPN)計數及其檢索表63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浮游生物樣品編號、生物量測定、計數和魚類浮游生物網具66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大型底棲生物固定液配制、樣品編號和海底照相與錄像71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小型底棲生物樣品分離、計算和幾種儀器設備圖73 附錄E (規范性附錄) 潮間帶生物調查中潮位測量法和幾種設備圖79 附錄F (規范性附錄) 游泳動物性腺成熟度、攝食強度、含脂量及拖網網型83 附錄G (資料性附錄) 漁業資源聲學調查與評估(選做) 89 附錄H (資料性附錄) 海洋生物調查采樣和分析記錄表格式98 參考文獻158 圖B.1 雙鼓網圖69 圖B.2 北太平洋網圖70 圖D.1 小型底棲生物分樣器結構府面觀和側面觀示意圖76 圖D.2 砂質樣品封閉淘洗裝置示意圖76 圖D.3 海冰法分選小型生物示意圖77 圖D.4 不同體型橈足類的轉換系數77 圖D.5 攜帶配套的水下呼吸器(SCUBA)等裝置的潛水員示意圖78 圖E.1 潮汐水位曲線圖解法曲線80 圖E.2 直接測量法曲線80 圖E.3a) 覆蓋面積計數框80 圖E.3b) 巖石定量采樣框80 圖E.4 灘涂定量采樣框81 圖E.5 漩渦分選裝置81 圖E.6 過篩器82 圖F.1 雙船底層有翼單囊A 型拖網網圖86 圖F.2 雙船底層有翼單囊B型拖網網圖87 圖F.3 單船有翼單囊拖網網圖88 圖G.1 調查專用底層拖網網圖95 圖G.2 調查專用變水層拖網網圖96 圖G.3 聲學儀器校正標準目標的懸掛示意圖97 表1 采水層次3 表2 HPLC 梯度洗脫程序10 表3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樣水層30 表4 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網具的規格及適用對象31 表5 大中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樣水層34 表6 大中型浮游生物網具的規格及適用對象35 表7 魚類浮游生物網具的規格及適用對象39 表8 試板種類、規格及數量53 表A.1 最可能數(MPN)計數法(15管)菌數檢索表63 表B.1 雙鼓網構造與規格69 表B.2 北太平洋網構造與規格70 表D.1 小型底棲生物的換算系數表74 表F.1 雙船底層有翼單囊B型拖網網具第7段~第24段編結規格87 表G.1 魚類目標強度與體長關系參考值94 表H.1 葉綠素采樣記錄表98 表H.2 葉綠素(萃取熒光法)測定記錄表99 表H.3 葉綠素(分光光度法)測定記錄表100 表H.4 葉綠素(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記錄表101 表H.5 初級生產力采樣、過濾、測定記錄表102 表H.6 新生產力采樣、過濾、測定記錄表103 表H.7 微生物現場采樣記錄表104 表H.8 海洋水體病毒、細菌數量直接計數記錄表105 表H.9 細菌菌體大小測定記錄表106 表H.10 水樣、泥樣微生物培養計數和菌株分離記錄表107 表H.11 水樣細菌生產力記錄表108 表H.12 水樣細菌異養活性測定記錄表109 表H.13 樣品細菌最可能數(MPN)記錄表110 表H.14 浮游生物海上采樣記錄表111 表H.15 浮游生物垂直分層拖網采樣記錄表112 表H.16 浮游生物樣品登記表113 表H.17 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細胞數量記錄表114 表H.18 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標本個數計數記錄表115 表H.19 采水浮游生物標本個數計數記錄表116 表H.20 浮游植物(孢囊)細胞記錄表117 表H.21 浮游動物體積分數測定記錄表118 表H.22 浮游動物濕重生物量測定記錄表119 表H.23 浮游動物干重生物量測定記錄表120 表H.24 浮游動物個體計數記錄表121 表H.25 夜光藻個體計數記錄表122 表H.26 魚類浮游生物海上采集記錄表123 表H.27 魚類浮游生物標本登記表124 表H.28 魚類浮游生物計數記錄表125 表H.29 魚類浮游生物數量統計表126 表H.30 大型底棲生物海上采樣記錄表127 表H.31 大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128 表H.32 大型底棲生物定性分析記錄表129 表H.33 大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種類分布記錄表130 表H.34 大型底棲生物定性分析種類分布記錄表131 表H.35 小型底棲生物海上采樣記錄表132 表H.36 小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1 133 表H.37 小型底棲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2 134 表H.38 小型底棲生物定性分析記錄表135 表H.39 潮間帶生物野外采集記錄表136 表H.40 潮間帶生物定量分析記錄表137 表H.41 潮間帶生物定性分析記錄表138 表H.42 潮間帶生物種類分布表139 表H.43 潮間帶生物主要種類垂直分布表140 表H.44 潮間帶生物統計表141 表H.45 微型污損生物記錄表142 表H.46 船舶污損生物記錄表143 表H.47 浮標污損生物記錄表144 表H.48 碼頭、樁柱污損生物記錄表145 表H.49 污損生物分析記錄表146 表H.50 污損生物種類記錄表147 表H.51 游泳動物拖網卡片148 表H.52 魚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149 表H.53 蝦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150 表H.54 蟹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151 表H.55 頭足類生物學測定記錄表152 表H.56 游泳動物數量統計表153 表H.57 魚類體長測定統計表154 表H.58 魚類體重測定統計表155 表H.59 魚類懷卵量記錄表156 表H.60 聲學調查觀測記錄表157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