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在线观看_亚洲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盗摄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国产一级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

歡迎來到寰標網!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會員

識別卡 記錄技術 第2部分:磁條-低矯頑力 現行

Identification cards—Recording technique—Part 2:Magnetic stripe—Low coercivity

標準號:GB/T 15120.2-2012

獲取原文 如何獲取原文?問客服 獲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標準狀態變更提醒服務!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15120.2-2012
發布時間:2012-12-31
實施時間:2013-06-01
首發日期: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馮敬、段霞、金倩、高林、耿力、袁理、王文峰、喬申杰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數據媒體
ICS分類:識別卡和有關裝置
提出單位: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起草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云南南天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
歸口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標準簡介

GB/T15120的本部分是描述在第4章中定義的識別卡的特性和國際交換中使用識別卡的系列標準之一。本部分規定了識別卡上低矯頑力磁條(包括任何保護涂層)的特性、編碼技術、編碼磁道的位置和字符集。根據人、機兩者因素規定了最低要求。矯頑力影響到本部分中許多量值的規定,但本身未作規定。把卡暴露于磁場之中很可能使已記錄的數據被破壞。本部分適用于提供卡應遵循的準則。在這些標準中沒有考慮使用次數,如果需要,則根據以前卡測試的經驗。如果卡不符合規定準則,應在涉及到的各方中進行協商。ISO/IEC10373-2規定了檢查卡符合本部分規定參數的測試步驟。注:在本部分中用到的公制和/或英制測量體系中的數值可能已經被換算,但相互間并不完全相等。兩種制式都被使用,但兩者不宜被混雜或被再轉換。最初的設計是使用英制測量體系。

標準摘要

GB/T15120《識別卡 記錄技術》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1部分:凸印;
———第2部分:磁條 低矯頑力;
———第3部分:ID-1型卡上凸印字符的位置;
———第6部分:磁條 高矯頑力。
本部分為GB/T15120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5120.2—1994《識別卡 記錄技術 第2部分:磁條》、GB/T15120.4—1994
《識別卡 記錄技術 第4部分:只讀磁道的第1磁道和第2磁道的位置》和GB/T15120.5—1994《識別卡 記錄技術 第5部分:讀寫磁道的第3磁道的位置》。
鼓勵使用者回顧整個標準的修訂和更新。本次修訂的主要變化如下:
a) 在GB/T15120.4—1994和GB/T15120.5—1994中給出的要求已經包含在GB/T15120.2的本版本中;
b) 將術語“主標準”修改為“源標準”;
c) 增加了部分術語和定義;
d) 增加了部分要求。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IEC7811-2:2001《識別卡 記錄技術 第2部分:磁條 低矯頑力》。
本部分與ISO/IEC7811-2:2001相比,存在如下少量差異:
a) 刪除了國際標準前言;
b) 刪除了文本中大部分的英制單位,對于工業界的習慣用法,某些部分的英制單位仍保留;
c) 根據目前源標準和二極標準的遷移情況,將源標準定義為“一套由德國物理技術研究院(PTB)建立,并且目前在美國Q-Card保存的基準卡,代表RM7811-2指定的UR 和IR 的數值”;將二級標準中的“注”改為“二級標準目前可以從美國Q-Card訂購,地址為:301ReaganStreet,
Sunbury,PA17801,USA。二極標準源將至少保存到2012年”;
d) 根據ISO/IEC10373-2的最新版本,刪除了ISO/IEC7811-2:2001的附錄B“信號幅度測量”。
本部分由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8)提出。
本部分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歸口。
本部分起草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云南南天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馮敬、段霞、金倩、高林、耿力、袁理、王文峰、喬申杰。
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GB/T15120.2—1994;
———GB/T15120.4—1994;
———GB/T15120.5—1994。

標準目錄

前言 Ⅰ
1 范圍 1
2 符合性 1
3 規范性引用文件 1
4 術語和定義 1
5 識別卡的物理特性 3
5.1 磁條區域翹曲 3
5.2 表面變形 3
6 磁條的物理特性 4
6.1 磁條區域的高度和表面輪廓 4
6.2 表面粗糙度 6
6.3 磁條與卡的粘合 6
6.4 讀/寫磁頭對磁條的磨損 6
6.5 耐化學性 6
7 磁性材料的性能特性 6
7.1 總則 6
7.2 測試和操作環境 6
7.3 對磁介質信號幅度的要求 7
8 編碼技術 8
9 編碼規范總則 9
9.1 記錄角 9
9.2 標稱位密度 10
9.3 第1、第2和第3磁道的信號幅度要求 10
9.4 位構成 10
9.5 記錄方向 10
9.6 前導零和后導零 10
10 編碼規范 11
10.1 字母數字磁道---第1磁道 11
10.2 數字磁道---第2磁道 13
10.3 數字磁道---第3磁道 15
11 差錯檢測 15
11.1 奇偶校驗 15
11.2 縱向冗余校驗(LRC) 15
12 編碼磁道的位置 16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磁條的讀兼容性(GB/T15120.2和GB/T15120.6) 17
附錄B(資料性附錄) 磁條的研磨性 18

替代情況

會員注冊/登錄后查看詳情

引用標準

會員注冊/登錄后查看詳情

本標準相關公告

會員注冊/登錄后查看詳情

采標情況

會員注冊/登錄后查看詳情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