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ing and in vitro medical devices—Requirements for in vitro monitoring systems for self-testing of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標準號:YY/T 0690-2008
基本信息
標準號:YY/T 0690-2008
發布時間:2008-10-17
實施時間:2010-01-01
首發日期: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楊宗兵、畢春雷、賀學英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醫用化驗設備
ICS分類:
11.100.20
提出單位:全國醫用臨床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36)
起草單位:北京市醫療器械檢驗所
歸口單位:全國醫用臨床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36)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標準簡介
本標準規定了維生素K 拮抗劑治療自身監測體外測量系統的具體要求,包括性能、質量保證和用戶培訓以及由預期用戶在真實和模擬使用條件下進行性能驗證和確認的程序。本標準單獨適用于由個人使用監測自身維生素K 拮抗劑治療并以INR報告結果的PT測量系統。本標準適用于口服抗凝藥體外監測系統的制造商及其對該系統性能評估負責的其他組織(如監管機構和合格評定機構)。本標準不———適用于體外測量系統由醫生或醫務人員對維生素K 拮抗劑治療中抗凝藥量的評估;———提供影響系統性能所有可能因素的綜合評價;———解決口服抗凝藥治療醫學方面的問題。
標準摘要
本標準等同采用ISO17593:2007《臨床實驗室測試和體外醫療器械 口服抗凝藥治療自測體外監測系統的要求》。 為便于使用,本標準做了下列編輯性修改: 本“國際標準”一詞改為“本標準”; 用小數點“.”代替作為小數點的逗號“,”; 刪除國際標準的前言。 本標準附錄A 為規范性附錄,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 和附錄F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全國醫用臨床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36)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醫用臨床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36)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北京市醫療器械檢驗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楊宗兵、畢春雷、賀學英。 |
標準目錄
前言Ⅲ 引言Ⅳ 1 范圍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1 3 術語和定義2 4 設計與開發6 4.1 通用要求6 4.2 測量區間6 4.3 安全6 4.4 風險管理6 4.5 人機工程學和人為因素6 4.6 質量保證和風險控制7 4.7 計量學溯源性7 5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8 5.1 通用要求8 5.2 口服抗凝藥監測儀的標志8 5.3 口服抗凝藥監測系統的使用說明8 5.4 試劑和控制物質的標志9 5.5 試劑和控制物質的使用說明9 6 安全性和可靠性測試10 6.1 通用要求10 6.2 防電擊10 6.3 防機械損害10 6.4 電磁兼容性10 6.5 耐熱10 6.6 耐潮濕和液體10 6.7 防氣體的釋放、爆炸和炸裂10 6.8 儀器組件11 6.9 性能測試11 6.10 耐機械沖擊、振動和碰撞11 6.11 暴露溫度限制11 6.12 暴露濕度試驗方案11 6.13 試劑貯存和使用試驗12 7 培訓和教育程序12 7.1 醫務人員的培訓12 7.2 患者和其他用戶的教育12 8 系統性能驗證12 8.1 概述12 8.2 測量不確定度的來源13 8.3 系統性能驗證實驗13 8.4 測量精密度驗證13 8.5 系統準確度驗證16 8.6 最低可接受系統準確度21 9 用戶性能評價22 9.1 概述22 9.2 實驗場所22 9.3 受試者22 9.4 儀器和物質23 9.5 用戶熟練程度評價23 9.6 可接受標準和數據評價23 9.7 使用說明的評價24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電磁兼容性的補充要求25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溯源鏈舉例26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樣本量大小的計算估計偏倚(參考文獻[42]) 29 附錄D (資料性附錄) 口服抗凝藥監測系統進行凝血酶原INR 測量不確定度計算的舉例30 附錄E (資料性附錄) 口服抗凝藥監測系統質量保證的要素32 附錄F (資料性附錄) 發布口服抗凝藥監測系統評價的性能標準的申請表33 參考文獻39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