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stics—Urea-formaldehyde and urea/melamine-formaldehyde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UF-and UF/MF-PMCs)—Part 3:Requirements for selected moulding compounds
標準號:GB/T 3403.3-2013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3403.3-2013
發布時間:2013-11-12
實施時間:2014-05-01
首發日期: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李林楷、楊鐵生、陳東揚、王建東、林偉鵬、魏育青、陳銀桂、陳基偉、魏衛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合成樹脂、塑料
ICS分類:熱固性塑料
提出單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起草單位:廣東榕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歸口單位:全國塑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熱固性塑料分技術委員會(SAC/TC 51/SC 11)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全國塑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熱固性塑料分技術委員會(SAC/TC 51/SC 11)
標準簡介
GB/T3403的本部分規定了粉狀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的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本部分適用于粉狀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中UF和UF/MFPMCs的命名對照參見附錄A。
標準摘要
GB/T3403《塑料 粉狀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分為3部分: ———第1部分:命名系統和分類基礎; ———第2部分:試樣制備和性能測定; ———第3部分:選定模塑料的要求。 本部分為GB/T3403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部分和GB/T3403《塑料 粉狀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的第3部分、GB/T13454《塑料 粉狀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MF-PMCs)》的第3部分一并代替GB/T13454—1992《氨基模塑料》。與GB13454—1992相比主要修改內容如下: ———標準名稱改為:塑料 粉狀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第3部分:選定模塑料的要求; ———修改了“技術指標”(見表1); ———將“引用標準”修改為“規范性引用文件”一章(見第2章)。 本部分采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4527-3:1999:《塑料 粉狀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 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 第3部分:選定模塑料的要求》。 本部分與ISO14527-3:1999相比,在結構上增加了三章(見第5、6、7章)。 本部分與ISO14527-3:1999的技術性差異及其原因如下,這些差異涉及的條款已通過在其外側頁邊空白位置的垂直單線(|)進行了標示。 ———關于規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術性差異的調整,以適應我國的技術條件,調整的情況集中反映在第2章“規范性引用文件”中,具體調整如下: . 用等同采用國際標準的GB/T2035代替ISO14527-3:1999引用的ISO472:1999(見第3章); . 因為不是規范性引用,刪除了ISO14527-3:1999引用的ISO2112:1990(見第2章); . 增加引用了GB/T2547(見6.2.2); . 用等同采用國際標準的GB/T3403.1—2008代替ISO14527-3:1999引用的ISO14527-1:1999(見第3章和4.2); . 用修改采用國際標準的GB/T3403.2—2013代替ISO14527-3:1999引用的ISO14527-2:1999(見第3章和第5章)。 ———表1中增加了5~8類,原因是:由于國家絕大部分廠家都沒有生產ISO14527-3:1999中規定的型號的產品,故增加了第5類至第8類,其中第5和第6類對應于國內廠家生產的A3產品,第5類為應用于電器類的產品;第7和第8類對應于國內廠家生產的A1產品,第7類為應用于電器類的產品。對產品分類進行修改后,該標準基本能涵蓋國內外各類粉狀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見表1)。 ———表1中“燃燒性能(熾熱棒)”改為“可燃性”,原因是:ISO14527-2:1999中采用的檢驗方法是IEC60695-11-10《著火危險試驗 第11-10部分:50W 水平和垂直火焰的試驗方法》。而本標準對應于ISO14527-3:1999,其規定的要求應與試驗方法對應,故“熾熱棒”估計為ISO 標準的編輯性錯誤(見表1中的3.3)。 ———表1中“介質損耗因數tanδ100”修改為“介質損耗因數tanδ1M”,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國相關實驗室在檢測該項目時均采用的是“介質損耗因數tanδ1M”(見表1中的4.1)。 ———表1中增加了“電氣強度Es”項目,原因是:由于與ISO14527-3:1999配套的ISO14527-2:1999中有該項目,為保持標準的一致性并使標準能配套使用,增加該項目(見表1中的4.5)。 ———增加了“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三章(見第5、6、7章)。 本部分還作了下列編輯性修改: ———第2章改為“規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規范性引用引導語。 ———修改了資料性附錄A。 本部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提出。 本部分由全國塑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熱固性塑料分技術委員會(SAC/TC51/SC11)歸口。 本部分負責起草單位:廣東榕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參加起草單位:國家合成樹脂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省揭陽市質量技術協會、福建省沙縣宏光化工有限公司、常熟東南塑料有限公司、山東拓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本部分起草人:李林楷、楊鐵生、陳東揚、王建東、林偉鵬、魏育青、陳銀桂、陳基偉、魏衛。 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GB13454—1992。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