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marine engineering
標準號:GB/T 19485-2014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19485-2014
發布時間:2014-06-09
實施時間:2014-10-01
首發日期: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王健國、潘新春、許麗娜、向友權、張光玉、司慧、韓建波、胡松琴、楊欣、楊細根、王菊英、韓庚辰、馬永安、隋吉學、梁玉波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基礎標準與通用方法
ICS分類:
07.060;13.020.30
提出單位:國家海洋局
起草單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海洋咨詢中心
歸口單位: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標準簡介
本標準規定了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評價內容、技術方法和報告書(表)編制的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以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內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區域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回顧性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和其他涉海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可參照執行。
標準摘要
本標準按照 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代替 GB/T19485—2004《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本標準與 GB/T19485—2004相比的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增加了混合區的定義(見3.9),刪除了生態環境亞敏感區和生態環境非敏感區的定義(2004年版的3.6、3.7); ———調整了海洋工程的類型、規模(見4.4.1,2004年版4.3.1); ———調整了評價等級判據(見4.5.1,2004年版4.4.2); ———增加了評價標準的釋義和規定(見4.6); ———增加了海洋調查和監測資料的釋義和規定(見4.7); ———增加了海岸生態環境、圍填海工程的充填材料、環境保護設施、污染物排放、低放射性廢液排放、特大型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建設項目的選址與優化、建設項目的環境可行性等評價內容與方法的規定(見第4章); ———調整、增加了第5章,完善和強化了清潔生產、環境保護對策措施等評價內容的規定(見第5章,2004年版4.12); ———調整了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的部分內容(見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2004年版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 ———調整了規范性附錄 A 的部分內容(見附錄 A,2004年版附錄 B); ———調整了規范性附錄 C的部分內容(見附錄 C,2004年版附錄 A); ———修改了規范性附錄 D“平面二維潮流、泥沙、污染物擴散的數值模擬”(見附錄 D,2004年版附錄 D); ———增加了規范性附錄 E“三維潮流、泥沙、床面沖淤的數值模擬”(見附錄 E); ———刪除了原資料性附錄 E“入海污染源調查”(2004年版附錄 E); ———刪除了原資料性附錄 F“海洋污染物輸運擴散方程的數值模擬方法”(2004年版附錄 F)。 本標準由國家海洋局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83)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海洋咨詢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健國、潘新春、許麗娜、向友權、張光玉、司慧、韓建波、胡松琴、楊欣、楊細根、王菊英、韓庚辰、馬永安、隋吉學、梁玉波。 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 ———GB/T19485—2004。 |
標準目錄
前言 Ⅴ 引言 Ⅵ 1 范圍 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 3 術語和定義 2 4 總則 3 4.1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成果 3 4.2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階段 3 4.3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方案 4 4.4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內容與范圍 4 4.5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等級 6 4.6 評價標準 11 4.7 海洋調查和監測資料 12 4.8 環境現狀調查 13 4.9 環境現狀資料 13 4.10 特大型海洋工程建設項目 13 4.11 低水平放射性廢液排放入海工程 14 4.12 改建、擴建工程 16 4.13 其他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16 4.14 海岸生態環境 16 4.15 圍填海工程的充填材料 16 4.16 環境保護設施 17 4.17 污染物排放 17 4.18 環境風險分析 17 4.19 建設項目的政策符合性 18 4.20 建設項目的選址與優化 18 4.21 建設項目的重新選址 18 4.22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 19 5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 19 5.1 總論 19 5.2 工程概況 20 5.3 工程分析 20 5.4 海域和陸域自然與社會環境現狀 22 5.5 環境現狀評價 23 5.6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24 5.7 環境風險分析與評價 25 5.8 清潔生產 25 總量控制 26 5.10 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26 5.11 環境保護的技術經濟合理性分析 27 5.12 公眾參與 29 5.13 海洋工程的環境可行性 29 5.14 環境管理與環境監測 30 5.15 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30 5.16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附件 31 6 海洋水文動力環境影響評價 31 6.1 通則 31 6.2 調查和監測資料的使用 32 6.3 環境現狀調查 32 6.4 環境現狀評價 32 6.5 環境影響預測 33 6.6 環境影響評價 34 7 海洋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影響評價 34 7.1 通則 34 7.2 調查和監測資料的使用 34 7.3 環境現狀調查 35 7.4 環境現狀評價 35 7.5 環境影響預測 35 7.6 環境影響評價 36 8 海洋水質環境影響評價 36 8.1 通則 36 8.2 調查監測資料的獲取和使用 36 8.3 環境現狀調查 37 8.4 環境現狀評價 39 8.5 環境影響預測 39 8.6 環境影響評價 40 8.7 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40 9 海洋沉積物環境影響評價 41 9.1 通則 41 9.2 調查和監測資料的使用 41 9.3 環境現狀調查 41 9.4 環境現狀評價 42 9.5 環境影響預測 42 9.6 環境影響評價 43 9.7 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43 10 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44 10.1 通則 44 10.2 調查和監測資料的使用 44 10.3 環境現狀調查 44 主要評價和預測因子的篩選、確定 46 10.5 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的分析評價 46 10.6 環境現狀評價 46 10.7 環境影響預測 47 10.8 環境影響評價 48 10.9 海洋生態保護與損害補償 49 附錄 A (規范性附錄)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格式與內容 51 A.1 文本格式 51 A.2 報告書章節內容 51 附錄 B (規范性附錄)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格式與內容 55 B.1 文本格式 55 B.2 報告表表格與內容 56 附錄 C (規范性附錄)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方案格式與內容 60 C.1 文本格式 60 C.2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方案內容 60 C.3 評價工作方案章節內容 63 附錄 D (規范性附錄) 平面二維潮流、泥沙、污染物擴散的數值模擬 67 D.1 適用范圍 67 D.2 模型計算域的確定及網格剖分 67 D.3 平面二維潮流、泥沙、污染物擴散的數值模擬 67 D.4 溢油粒子模型 70 D.5 驗證計算及精度控制 71 D.6 計算成果 71 附錄 E (規范性附錄) 三維潮流、泥沙、床面沖淤的數值模擬 72 E.1 適用范圍 72 E.2 模型計算域的確定及網格剖分 72 E.3 三維潮流泥沙數值模擬方法 72 E.4 驗證計算及精度控制 75 E.5 計算成果 76 參考文獻 77 表1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各單項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5 表2 海洋水文動力、海洋水質、海洋沉積物、海洋生態和生物資源影響評價等級判據 7 表3 海洋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判據 11 表4 環境影響要素和評價因子分析一覽表(示例) 22 表5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和對策措施一覽表(示例) 28 表6 最少調查站位數量表 37 表7 各類海域在不同評價等級時水質調查時間 37 表8 水質調查參數表 38 表 A.1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章節 52 表 B.1 評價人員基本情況 55 表 B.2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表 56 表 B.3 工程概況與分析表 56 表 B.4 污染與非污染要素分析表 57 表 B.5 環境現狀分析表 57 表 B.6 環境敏感區(點)和環境保護目標分析表 58 表 B.7 環境影響預測分析與評價表 58 表 B.8 環境保護對策措施與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表 58 表 C.1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方案章節 64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