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llic materials—Method of constraint loss correction of CTOD fracture toughness for fracture assessment of steel components
標準號:GB/T 30064-2013
在含裂紋鋼結構的斷裂評估中,一般假設斷裂韌度試樣的抗斷能力與構件抗斷能力是相等的,但這種假設往往導致過于保守的斷裂評估結果。這是由于構件在主要受拉伸荷載作用時,裂紋尖端附近區域出現塑性拘束損失所致,相比之下斷裂韌度試樣由于承受彎曲荷載作用條件而在裂紋尖端附近區域產生很高的多軸拘束應力狀態。最近幾年來廣泛應用于工程結構中的高強度鋼因其屈強比較高(屈服強度/抗拉強度)而表現出構件裂紋尖端的拘束損失十分顯著,斷裂評估中迫切地需要進行修正。本標準規定了一種方法,通過考慮拘束損失,將通過試驗試樣得到的CTOD(裂紋尖端張開位移)斷裂韌度轉化為構件等效CTOD。這種方法適用于使用應力強度因子和J 積分概念所進行的斷裂韌度評估(見第8章)。本標準適用于由裂紋類缺陷或鐵素體結構鋼疲勞裂紋所引發的失穩斷裂,失穩斷裂前出現明顯的延性裂紋擴展情況不包括在本標準的適用范圍之內。結構鋼CTOD斷裂韌度按照ISO12135:2002,BS7448-1:1991或ASTM E1290—1999中任何一個規范中所規定的相應程序進行測試。含裂紋構件的斷裂評估通常使用一種相關機構認可的方法進行,如FAD(失效評定圖),相關細節本標準沒有提及。本標準可用于消除過度保守觀念,這種保守觀念與傳統斷裂力學方法有著密切聯系。既可以通過結構鋼斷裂韌度精確地評估構件失穩斷裂的初始界限,也可用于合理地確定材料斷裂韌度臨界值(驗收值),以滿足有關鋼構件對材料成型性能方面的設計要求。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使用翻譯法等同采用國際標準ISO27306:2009《金屬材料 鋼構件斷裂評估中裂紋尖端張 開位移(CTOD)斷裂韌度的拘束損失修正方法》。 本標準做了下列編輯性修改: ———“本國際標準”一詞改為“本標準”; ———刪除了國際標準的前言。 本標準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83)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南京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榮鋒、劉冬、趙建平、王東坡、鄭自元、李之達、方健、曹軍。 |
前言 Ⅰ 1 范圍 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 3 術語和定義 2 4 符號和說明 3 5 原理 4 6 構件 6 7 Ⅰ級、Ⅱ級和Ⅲ級評估 7 8 等效CTOD比值β 9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Ⅱ級評估中威布爾形狀參數m 的選擇步驟 15 附錄B(資料性附錄) Ⅲ級評估中確定威布爾形狀參數m 的分析方法 17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等效CTOD比值β 的指導準則 22 附錄D (資料性附錄) 采用等效CTOD比值β 進行斷裂評估實例介紹 27 參考文獻 45 |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