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Wireless high rate ultra wideband MAC and PHY specification
標準號:GB/T 26229-2010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26229-2010
發布時間:2011-01-14
實施時間:2011-05-01
首發日期:2011-01-14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劉培、徐平平、卓蘭、郭楠、彭曉明、鄒衛霞、張向東、黃振海、葉凡、畢光國、王銀芳、胡亞楠、劉亮、丁泉龍、周正、安南德、陳寶善、林志偉、方祖圓、鐵滿霞、肖躍雷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計算機開放與系統互連
ICS分類:開放系統互連(OSI)
提出單位: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起草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電捷通無線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復旦大學、香港應用科學技術研究所
歸口單位: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標準簡介
本標準規定了一種無線網絡的分布式媒體訪問控制(MAC)子層和物理層(PHY)。本標準適用于固定的、便攜的、移動的設備,這些設備主要工作在有限的個人空間(10 m 左右),提供最高可達480 Mbit/s的傳輸速率。
標準摘要
本標準修改采用ISO/IEC26907:2007《信息技術 系統間遠程通信和信息交換 無線高速率超寬帶媒體訪問控制和物理層規范》。 本標準與ISO/IEC26907:2007相比存在技術差異,這些差異涉及的條款已通過在其外側頁邊空白位置的垂直單線(|)進行了標示,附錄I中給出了相應技術性差異及其原因的一覽表。 本標準依據GB/T1.1-2000以及GB/T20000.2-2001進行編寫。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C、附錄F為規范性附錄;附錄D、附錄E、附錄G、附錄H、附錄I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電捷通無線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復旦大學、香港應用科學技術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員:劉培、徐平平、卓蘭、郭楠、彭曉明、鄒衛霞、張向東、黃振海、葉凡、畢光國、王銀芳、胡亞楠、劉亮、丁泉龍、周正、安南德、陳寶善、林志偉、方祖圓、鐵滿霞、肖躍雷。 |
標準目錄
前言Ⅴ 1 范圍1 2 一致性1 3 規范性引用文件1 4 術語和定義1 5 約定4 6 縮略語4 7 一般描述7 7.1 PHY 一般描述7 7.2 MAC 一般描述7 8 PHY 層劃分12 8.1 PHY 功能12 8.2 PLCP子層12 8.3 PMD 子層12 8.4 PHY 層管理實體(PLME) 12 9 信號的描述12 9.1 數學表達12 9.2 ToneNulling 13 10 PLCP子層14 10.1 PPDU 14 10.2 PLCP前導符16 10.3 PLCP頭部27 10.4 PSDU 31 10.5 數據擾碼器32 10.6 尾部位33 10.7 卷積編碼器33 10.8 位交織35 10.9 預編碼(可選) 36 10.10 星座圖映射36 10.11 相關編碼(可選) 38 10.12 OFDM 調制38 11 一般要求45 11.1 工作頻段45 11.2 管道化45 11.3 物理(PHY)層時間參數47 12 發射機規范48 12.1 發送PSD 模板48 12.2 發送中心頻率容限49 12.3 符號時鐘頻率容限49 12.4 時鐘同步49 12.5 相位一致49 12.6 發送功率控制49 12.7 發射機星座圖錯誤49 13 接收機規范50 13.1 接收機靈敏度50 13.2 接收機CCA 性能50 13.3 鏈路質量指示器50 14 測距和位置感知51 14.1 測距要求51 14.2 測距參考信號51 14.3 PHY 測距資源51 14.4 PHY 測距操作52 14.5 測距校準常量52 14.6 距離測量舉例(資料性) 52 15 PHY 和MAC 的服務訪問點(資料性) 52 15.1 一般MIB管理原語53 15.2 PHYSAP接口55 15.3 PLMESAP接口61 15.4 MAC 子層管理原語64 15.5 MAC 管理信息庫(MIB) 64 15.6 MLMESAP接口64 15.7 MACSAP接口108 16 MAC 幀格式110 16.1 幀格式約定110 16.2 通用MAC 幀格式110 16.3 信標幀114 16.4 控制幀115 16.5 命令幀117 16.6 數據幀123 16.7 匯聚數據幀123 16.8 信息元素(IE) 123 17 MAC 子層功能介紹138 17.1 幀處理139 17.2 信標周期(BP) 146 17.3 優先競爭訪問(PCA) 153 17.4 分布式預留協議(DRP) 159 17.5 設備同步166 17.6 分段和重組169 17.7 合并169 17.8 確認策略169 17.9 探針171 17.10 動態信道選擇172 17.11 多速率支持172 17.12 發送功率控制172 17.13 功率管理機制172 17.14 ASIE 操作175 17.15 距離測量操作175 17.16 MAC 子層參數176 18 安全178 18.1 安全機制178 18.2 安全方式179 18.3 臨時密鑰181 18.4 幀接收步驟和重放保護機制185 18.5 SMS4128CCM 輸入186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MUX 子層189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MAC 層策略191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分配號文檔197 附錄D (資料性附錄) MAC 測試矢量199 附錄E (資料性附錄) PHY 數據包編碼實例208 附錄F (規范性附錄) 超寬帶(UWB)技術頻率使用規定254 附錄G (資料性附錄) 距離測量計算255 附錄H (資料性附錄) 初始邏輯信道選擇步驟259 附錄I(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與ISO/IEC26907:2007的技術性差異和原因262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