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技術設備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Safety—Part 1:General requirements
標準號:GB 4943.1-2011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 4943.1-2011
發布時間:2011-12-30
實施時間:2012-12-01
首發日期:1985-02-07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王瑩、胡京平、李正、羅祖蔚、張力立、郭建宇、張躍亭、張宏圖、王忠義、王貴虎、俞毅敏、王守源、劉瑩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衛生、安全、勞動保護
ICS分類:信息技術(IT)綜合
提出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起草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四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北京泰瑞特檢測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歸口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四研究院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四研究院
標準簡介
GB4943的本部分適用于電網電源供電的或電池供電的、額定電壓不超過600V 的信息技術設備,包括電氣事務設備和與之相關的設備。本部分也適用于如下的信息技術設備:———設計用來作為通信終端設備和通信網絡基礎設備,不考慮供電的方式;———設計和預定直接連接到或作為基礎設備用在電纜分配系統的設備,不考慮供電的方式;———設計使用交流電網電源作為信息傳輸媒介(見第6章的注4和7.1的注4)。本部分也適用于預定安裝在信息技術設備內部的元器件和組件。如果安裝有這些元器件和組件的完整的信息技術設備符合本部分的要求,那么不要求這些元器件或組件符合本部分的所有要求。
標準摘要
GB4943的本部分的全部技術內容為強制性。 GB4943《信息技術設備的安全》目前擬分為4個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1部分:遠程饋電; ———第22部分:室外安裝設備; ———第23部分:大型數據存儲設備。 本部分為GB494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國際標準IEC60950-1:2005《信息技術設備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二版(英文版)。 本部分與IEC60950-1:2005的技術性差異: a) 電源容差 IEC60950-1:2005的1.4.5中規定額定電壓的容差為+6%和-10%,根據我國電網電源電壓的實際情況,GB4943.1—2011規定為+10%和-10%。刪除第一個破折號的內容。 b) 電源額定值的標示 IEC60950-1:2005的1.7.1中對額定電壓和頻率的標示未明確規定具體的數值,僅以示例來表述,而示例中的電壓未包含中國的電網電源電壓,根據我國的電網電源要求,供電電壓為220V,50Hz或三相380V,50Hz,因此對電源的額定值作了明確規定:對于單一的額定電壓,應標示220V 或三相380V;對于額定電壓范圍,應包含220V 或三相380V;對于多個額定電壓,其中之一必須是220V 或三相380V,并在出廠時設定為220V 或三相380V;對于多個額定電壓范圍,應當包含220V 或三相380V,并在出廠時設定為包含220V 或三相380V 的電壓范圍。 額定頻率或額定頻率范圍應為50Hz或包含50Hz。 c) 安全說明 對安全說明文字作了明確規定,在1.7增加一段:如無其他規定,所要求的標記和說明中的文字應當使用規范中文。 在1.7.2.1中增加了關于海拔高度和熱帶氣候使用條件的安全警告要求和警告標識。 對于僅適用于在海拔2000m 以下地區使用的設備應在設備明顯位置上標注“僅適用于海拔2000m 以下地區安全使用”或類似的警告語句,或標識符號。 對于僅適用于在非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應在設備明顯位置上標注“僅適用于非熱帶氣候條件下安全使用”或類似的警告語句,或標識符號。 如果單獨使用標識,應當在說明書中給出標識的含義解釋。 安全警告語句(例如,海拔2000m 以下和非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警告語句)應當使用設備預定銷售地所能接受的語言。 增加規范性附錄DD,給出了新增加的安全警告標識的說明。增加資料性附錄EE,給出了標準中與安全相關的說明示例的漢文、藏文、蒙古文、壯文和維文5種文字的對照表。 d) 電源插頭 根據我國專用的電源插頭標準,在GB4943.1—2011的3.2.1.1中增加“設備與交流電網電源連接的插頭應當符合GB1002或GB1003或GB/T11918的要求。” e) 適用范圍 IEC60950-1:2005適用于預定在海拔2000m 以下和在非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在1.1.2規定對于要在熱帶氣候條件下或在海拔2000m 以上高原使用的設備需要有附加要求。 由于我國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的特殊性,以及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特點,在對IEC60950-1:2005的部分條款修改后,本部分適用于在海拔5000m 以下(包括5000m)使用的設備和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對于預定僅在海拔2000m 以下使用的設備,和預定不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可以采用相應降低的要求,但要進行警告說明。 GB4943.1—2011的1.1.2中第三項改為: ———預定要在車輛、船舶或飛機上使用的設備,在海拔5000m 以上高原使用的設備; f) 電氣間隙的要求值 在不同海拔高度,對電氣間隙的要求值不同。對適用于在海拔5000m 以下使用的設備,電氣間隙的要求值應對應海拔5000m 的要求,即乘以GB/T16935.1中對應海拔高度5000m 的倍增系數1.48,也即將標準中的要求值乘以1.48;對預定僅在海拔2000m 以下使用的設備,電氣間隙的要求值應對應海拔2000 m 的要求,即乘以GB/T16935.1 中對應海拔高度2000m 的倍增系數1,也即直接采用標準中的要求值。 2.10.3.1第3段改為: 這些要求適用于在海拔不超過2000m 的情況下使用的設備。預定在海拔2000m 以上至5000m 使用的設備,其最小電氣間隙應當乘以GB/T16935.1* 的表A.2給出的對應海拔高度5000m 的倍增系數1.48。預定在海拔5000m 以上使用的設備,其最小電氣間隙應當乘 以GB/T16935.1的表A.2給出的倍增系數,允許在表A.2最鄰近的兩點間使用線性內插法。使用倍增系數計算得到的電氣間隙值應當進位到小數點后一位。 * 本部分中引用其他標準的具體條款時,若所引用的標準的年代號未列出,均指本部分附錄P的采標信息和附錄CC中所列該標準的年代號。 在表2K的上面和2.10.3.4各增加一段:按照上述規則確定的最小電氣間隙/(表中)的數值適用于預定僅在海拔2000m 及以下使用的設備。預定在海拔2000m~5000m 使用的設備,其最小電氣間隙應當是上述數值乘以GB/T16935.1的表A.2給出的對應海拔高度 5000m的倍增系數1.48后的數值。預定在海拔5000m 以上使用的設備,其最小電氣間隙應當乘以GB/T16935.1的表A.2給出的倍增系數。 表2K、表2L和表2M 的表頭增加“(適用于海拔2000m 以下)”。 G.6第二段改為:預定在海拔2000m 以上至5000m 使用的設備,其最小電氣間隙應當乘以GB/T16935.1 的表A.2 給出的對應海拔高度5000 m 的倍增系數1.48。預定在海拔5000m以上使用的設備,其最小電氣間隙應當乘以GB/T16935.1的表A.2給出的倍增系 數,允許在表A.2最鄰近的兩點間使用線性內插法。使用倍增系數計算得到的電氣間隙值應當進位到小數點后一位。 當元器件已被證實符合與有關的元器件國家、行業標準時,該元器件還應當作為設備的一個組成部分承受本部分規定的有關試驗。在1.5.2第一個破折段后面增加注:元器件的使用要符合海拔5000m 的相關要求。 g) 濕熱處理條件 本部分適用于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濕熱處理條件按熱帶氣候條件處理。對預定不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其濕熱處理條件按CTL 決議(決議單號:624/07)的規定。 2.9.2第一段修改為2段:如果2.9.1、2.10.8.3、2.10.10或2.10.11有要求,濕熱處理應當在Ⅷ GB4943.1—2011 空氣溫度為(40±2)℃,相對濕度為(93±3)%的濕熱箱或室內進行120h。在濕熱處理期間,元器件或組件不通電。 對預定不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如果2.9.1、2.10.8.3、2.10.10或2.10.11有要求,濕熱處理應當在空氣相對濕度為(93±3)%的濕熱箱或室內進行48h。在能放置樣品的所有 位置上,空氣溫度應當保持在20 ℃~30 ℃之間不會產生凝露的任一方便的溫度值(t±2)℃范圍內。 由于高海拔地區設備,考核其絕緣性能的預處理應當是承受溫度沖擊的濕熱預處理條件,具體要求還在考慮中。在2.9.2最后增加注:預定在海拔2000m 以上至5000m 使用的設備,考核其絕緣材料特性所需要進行的預處理的條件和要求正在考慮中。 h) 溫度限值 本部分適用于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溫升限值對溫帶是以最高環境溫度25 ℃為基準,對熱帶是以35℃為基準作出的。1.4.12.1中的Tma修改為:Tma:制造廠商技術規范允許的最高環境溫度或35℃,兩者中取較高者。并增加注1:對預定不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Tma為制造廠商技術規范允許的最高環境溫度或25℃,兩者中取較高者。 附錄E最后一段修改為“為了將本附錄電阻法確定的繞組溫度與表4B的溫度限值進行比較,應當把計算的溫升值加上35℃。”并增加注:對預定不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使用的設備,把計算的溫升值加上25℃與表4B的溫度限值進行比較。 由于高海拔地區設備的發熱特性會有所不同,預定在海拔2000m 以上至5000m 使用的設備,其發熱試驗的條件還在考慮中。在1.4.12.1增加注2:高海拔地區溫度測量條件和溫度限值的要求,正在考慮中。 i) 過流保護裝置 由于我國供電條件的特殊性,建筑設施中的保護裝置不能對用電設備提供有效的保護,因此不采用依賴建筑設施中的保護裝置提供保護的方式。2.7.1改為:為了對一次電路的過電流、短路和接地故障進行保護,應當提供保護裝置。必須滿足5.3要求的保護裝置,除特定的以外,必須作為設備的一部分而包括在設備中。刪除2.7.1的注。 j) 陰極射線管的機械強度要求 4.2.8陰極射線管的機械強度條款引用GB8898—2011第18章的要求,并在注中說明了IEC標準的要求,由于在GB8898—2011的第18章加入了與IEC標準的技術性差異內容,所以將4.2.8的注刪除。 k) 引用標準和參考文獻 IEC60950-1:2005的附錄P和參考文獻中引用和參考其他標準的引用原則是: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物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協議的各方面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部分。 由于我國的國標或行標采用國際標準的情況比較多樣,為了便于操作,在GB/T1.1 和GB/T20000.2的要求的基礎上,規定本部分附錄P的規范性引用文件和參考文獻中,如果是對整個國際標準的引用,采取的引用原則為: ———如果引用的國際標準沒有被等同或修改采用為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則引用該國際標準; ———如果引用的國際標準已被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為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則引用這些標準; ———在引用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時,不注日期引用,其最新版本適用; ———在所列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后面的括號中標識當前最新版本的該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編號、對應的國際標準編號和一致性程度代號。對于僅引用國際標準的部分章條或條款的引用原則為:如果有對應該版本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則引用該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如果沒有對應該版本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則引用該國際標準。 同時為了保留國際標準的相關信息,增加資料性附錄CC,其中給出了IEC60950-1:2005中的規范性引用文件、參考文獻與本部分中的規范性引用文件、參考文獻的對照表。 l) 附錄BB內容的差異 IEC60950-1:2005的附錄BB是IEC60950-1:2005與IEC60950-1:2001版的差異對照,由于我國沒有與IEC60950-1:2001對應的國標,因此在附錄BB中給出了GB4943.1—2011與GB4943—2001的差異對照。 m) 增加規范性附錄 本部分增加了規范性附錄DD,給出了新增加的安全警告標識的說明。 n) 其他修改 根據相關CTL決議和IEC60950-1標準的修訂單,本部分對IEC標準中的個別要求或錯誤進行了更正或編輯性修改。涉及條款1.7,2.1.1.7,2.9.2,表2H,圖2H,圖F.8,圖F.9,圖M.3,附錄U。 上述技術性差異已編入正文中并在它們所涉及的條款的頁邊空白處用垂直單線標識。 國際標準IEC60950-1:2005于2006年發布了勘誤,對2.3.4、7.3、第G.6章、M.2b)、圖V.7、附錄AA的內容進行勘誤。本部分將這些勘誤直接納入正文,并在所涉及的條款的頁邊空白處用垂直雙線標識。 為便于使用,本部分還做了下列編輯性修改: a) “本國際標準”一詞改為“本部分”; b) 用小數點“.”代替作為小數點的逗號“,”; c) 刪除IEC60950-1:2005的前言; d) 刪除索引部分; e) 增加資料性附錄CC和附錄EE。 本部分是對GB4943—2001《信息技術設備的安全》的修訂。本部分與GB4943—2001的主要技術差異在附錄BB中給出。 本部分代替GB4943—2001。 本部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四研究院歸口。 本部分起草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四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北京泰瑞特檢測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瑩、胡京平、李正、羅祖蔚、張力立、郭建宇、張躍亭、張宏圖、王忠義、王貴虎、俞毅敏、王守源、劉瑩。 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GB4943—1990,GB4943—1995,GB4943—2001。 |
標準目錄
前言 Ⅶ 引言 Ⅺ 0 安全的原則 Ⅺ 0.1 安全的總則 Ⅺ 0.2 危險 Ⅺ 0.3 材料和元器件 ⅩⅣ 1 總則 1 1.1 范圍 1 1.2 術語和定義 2 1.3 基本要求 16 1.4 試驗的一般條件 17 1.5 元器件 21 1.6 電源接口 26 1.7 標記和說明 26 2 危險的防護 32 2.1 電擊和能量危險的防護 32 2.2 SELV 電路 39 2.3 TNV 電路 40 2.4 限流電路 43 2.5 受限制電源 44 2.6 接地和連接保護措施 45 2.7 一次電路過流保護和接地故障保護 51 2.8 安全聯鎖裝置 53 2.9 電氣絕緣 55 2.10 電氣間隙、爬電距離和絕緣穿透距離 60 3 布線、連接和供電 81 3.1 基本要求 81 3.2 與電網電源的連接 84 3.3 連接外部導線的接線端子 88 3.4 與電網電源的斷開 91 3.5 設備的互連 93 4 結構要求 93 4.1 穩定性 93 4.2 機械強度 94 4.3 結構設計 97 4.4 危險的運動部件的防護 103 4.5 發熱要求 104 4.6 外殼的開孔 107 4.7 防火 112 5 電氣要求和模擬異常條件 118 5.1 接觸電流和保護導體電流 118 5.2 抗電強度 124 5.3 異常工作和故障條件 128 6 與通信網絡的連接 130 6.1 對通信網絡的維修人員和連接到通信網絡的其他設備的使用人員遭受設備危險的防護 131 6.2 對設備使用人員遭受來自通信網絡上過電壓的防護 132 6.3 通信配線系統的過熱保護 134 7 與電纜分配系統的連接 135 7.1 基本要求 135 7.2 對電纜分配系統的維修人員和連接到該系統的其他設備的使用人員遭受設備內危險 電壓的防護 135 7.3 對設備使用人員遭受來自電纜分配系統上的過電壓的防護 135 7.4 一次電路和電纜分配系統之間的絕緣 136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耐熱和防火試驗 137 附錄B(規范性附錄) 異常條件下的電動機試驗 140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變壓器 145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接觸電流試驗用的測量儀器 148 附錄E (規范性附錄) 繞組的溫升 150 附錄F(規范性附錄) 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的測量方法 151 附錄G (規范性附錄) 確定最小電氣間隙的替換方法 157 附錄H (規范性附錄) 電離輻射 163 附錄J(規范性附錄) 電化學電位表 164 附錄K (規范性附錄) 控溫裝置 165 附錄L (規范性附錄) 某些類型的電氣事務設備的正常負載條件 167 附錄M (規范性附錄) 電話振鈴信號準則 169 附錄N (規范性附錄) 脈沖試驗發生器 173 附錄P(規范性附錄) 規范性引用文件 175 附錄Q (規范性附錄) 壓敏電阻器(VDRs) 179 附錄R (資料性附錄) 質量控制程序要求的示例 180 附錄S(資料性附錄) 脈沖試驗程序 182 附錄T (資料性附錄) 進水防護導則 184 附錄U (規范性附錄) 無需使用隔層絕緣的絕緣繞組線 185 附錄V (規范性附錄) 交流配電系統 188 附錄W (資料性附錄) 接觸電流的總和 194 附錄X (資料性附錄) 變壓器試驗的最大發熱效應 197 附錄Y (資料性附錄) 紫外線環境試驗 199 附錄Z(資料性附錄) 過電壓類別 200 附錄AA (規范性附錄) 卷軸試驗 201 附錄BB(資料性附錄) 本版與GB4943-2001的差異 203 附錄CC (資料性附錄) IEC60950-1:2005規范性引用文件/參考文獻與本部分規范性引用文件/ 參考文獻的對照表 209 附錄DD (規范性附錄) 標準中新增加的安全警告標識的說明 215 附錄EE (資料性附錄) 標準中與安全相關的說明示例的漢文、藏文、蒙古文、壯文和維文5種文 字的對照表 216 參考文獻 221 圖2A 試驗指 34 圖2B 試驗針 35 圖2C 試驗探頭 35 圖2D 內部導電零部件的可觸及性 35 圖2E 單一故障條件下SELV 電路的電壓 39 圖2F 單一故障后允許的最高電壓 41 圖2G 試驗電壓發生器 43 圖2H 絕緣應用示例 59 圖2J 熱老化時間 79 圖2K 涂層耐劃痕試驗 80 圖4A 鋼球沖擊試驗 96 圖4B 防止垂直進入的開孔截面設計示例 108 圖4C 百葉窗設計示例 108 圖4D 外殼的開孔 108 圖4E 局部封裝元件或組件用典型防火防護外殼底部 109 圖4F 擋板結構 110 圖5A 接到星形TN 或TT配電系統的單相設備接觸電流試驗電路 119 圖5B 接到星形TN 或TT配電系統的三相設備接觸電流試驗電路 119 圖6A 通信網絡和地之間的隔離試驗 132 圖6B 試驗電壓的施加點 133 圖B.1 算術平均溫度值的確定 141 圖C.1 算術平均溫度值的確定 146 圖D.1 測量儀器 148 圖D.2 替換的測量儀器 149 圖F.1 窄溝槽 151 圖F.2 寬溝槽 151 圖F.3 V 形溝槽 151 圖F.4 肋條 152 圖F.5 帶窄溝槽的未粘合接縫 152 圖F.6 帶寬溝槽的未粘合接縫 152 圖F.7 帶窄溝槽和寬溝槽的未粘合接縫 152 圖F.8 窄凹槽 153 圖F.9 寬凹槽 153 圖F.10 端點周圍的涂層 153 圖F.11 印制線路上的涂層 154 圖F.12 通過外殼開孔的測量 154 圖F.13 插入的未連接的導電零部件 154 圖F.14 固體絕緣材料 155 圖F.15 薄層絕緣材料 155 圖F.16 多層印制板中的粘合接縫 155 圖F.17 絕緣化合物填充的組件 155 圖F.18 帶隔板的骨架 156 圖M.1 振鈴周期和韻律周期的定義 170 圖M.2 韻律振鈴信號的ITS1極限曲線 170 圖M.3 峰值和峰-峰值電流 171 圖M.4 振鈴電壓脫開判據 172 圖N.1 ITU-T的脈沖試驗發生器電路 173 圖N.2 GB8898的脈沖試驗發生器電路 173 圖S.1 不帶電涌抑制器而且絕緣未擊穿時的波形 182 圖S.2 不帶電涌抑制器絕緣擊穿期間的波形 182 圖S.3 電涌抑制器動作時絕緣完好的波形 183 圖S.4 電涌抑制器和絕緣短路時的波形 183 圖V.1 TN-S配電系統示例 189 圖V.2 TN-C-S配電系統示例 190 圖V.3 TN-C配電系統示例 190 圖V.4 單相三線,TN-C配電系統示例 191 圖V.5 三相線加中線的TT配電系統示例 191 圖V.6 三相線的TT配電系統示例 192 圖V.7 三相線(加中線)的IT配電系統示例 192 圖V.8 三相線IT配電系統示例 193 圖W.1 浮地電路的接觸電流 194 圖W.2 接地電路的接觸電流 195 圖W.3 接觸電流在PABX內的匯合 195 圖AA.1 卷軸 201 圖AA.2 卷軸的初始位置 201 圖AA.3 卷軸的最終位置 201 圖AA.4 金屬箔在絕緣材料上的位置 202 表1A SELV 電路和TNV 電路的電壓范圍 10 表1B 可燃性等級的等效說明 13 表1C GB/T14472中的電容器額定值 22 表1D 電容器應用的參考示例 23 表2A 內部配線的絕緣穿透距離 36 表2B 無過流保護裝置的電源的限值 45 表2C 有過流保護裝置的電源的限值 45 表2D 保護連接導體的最小尺寸 47 表2E 交流電網電源供電的設備的試驗持續時間 48 表2F 單相設備或組件中的保護裝置示例 52 表2G 三相設備中的保護裝置示例 52 表2H 絕緣應用示例 56 表2J 交流電網電源瞬態電壓 64 表2K 一次電路絕緣以及一次電路與二次電路之間的絕緣最小電氣間隙 65 表2L 一次電路的附加電氣間隙 66 表2M 二次電路的最小電氣間隙 67 表2N 最小爬電距離 70 表2P 不可分離的絕緣層的絕緣試驗 74 表2Q 涂覆印制板的最小間隔距離 77 表2R 印制板的絕緣 78 表3A 額定電流不超過16A 的電纜和導管的尺寸 85 表3B 導線規格 86 表3C 電源軟線的物理試驗 87 表3D 接線端子能連接的導線的規格范圍 89 表3E 電網電源導線和保護接地導線的接線端子的規格 90 表4A 暴露在UV 輻射后的最小特性保持率限值 102 表4B 溫度限值、材料和元器件 105 表4C 接觸溫度的限值 106 表4D 防火防護外殼金屬底部開孔的尺寸和間距 110 表4E 材料的可燃性要求匯總 117 表5A 最大電流 121 表5B 抗電強度試驗的試驗電壓(基于峰值工作電壓)第1部分 125 表5B 抗電強度試驗的試驗電壓(基于峰值工作電壓)第2部分 126 表5C 抗電強度試驗的試驗電壓(基于要求的耐壓) 127 表5D 過載條件下的溫度限值 130 表B.1 電動機繞組的溫度限值(過載運轉試驗除外) 140 表B.2 過載運轉試驗的允許溫度限值 141 表C.1 變壓器繞組的溫度限值 145 表F.1 X 值 151 表G.1 交流電網電源瞬態電壓 158 表G.2 海拔不超過2000m 的最小電氣間隙 161 表J.1 電化學電位(V) 164 表N.1 圖N.1和圖N.2的元器件數值 174 表R.1 抽樣和檢驗規則---涂覆的印制板 180 表R.2 抽樣和檢驗規則---減小的電氣間隙 181 表T.1 GB4208摘錄 184 表U.1 卷軸直徑 185 表U.2 烘箱溫度 186 表X.1 試驗步驟 197 表Z.1 過電壓類別 200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