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uracy(trueness and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 Part 3: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the precision of a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
標準號:GB/T 6379.3-2012
本部分規定了由于實驗室內觀測條件(時間、校準、操作員和設備)變化而產生的四種中間精密度度量。這些中間度量可以在一個確定的實驗室內試驗中產生,也可以通過實驗室間試驗產生。此外,GB/T6379本部分:a) 討論中間精密度度量定義的含義;b) 為在實際工作中對中間精密度度量估計的解釋和應用提供指南;c) 沒有為估計中間精密度度量的誤差提供任何度量;d) 不涉及如何確定測量方法本身的正確度,但討論了正確度與測量條件之間的關系。1.2 本部分適用于所涉及的測量方法特指對連續量進行測量,并且每次測量只取一個值作為測量結果,盡管這個值可能是一組觀測值的計算結果。1.3 確定這些中間精密度度量的本質在于,用數量表示測量方法在規定條件下,重復測試結果的能力。1.4 本部分所述的統計方法基于如下的前提:可以聯合“相似”的測量條件中的信息,以獲得對中間精密度度量更為準確的信息。只要所稱的“相似”確實“相似”,這個前提即是有效的。但通過實驗室間研究來估計中間精密度度量時,這個前提很難得到滿足。例如,為使聯合不同實驗室的信息有意義,需要通過控制所有參與試驗的實驗室的“時間”影響(效應)或“操作員”影響(效應),使它們“相似”,就非常困難。因此,在使用中間精密度實驗室間研究所得的結果時要加以小心。實驗室內研究也依賴于上述前提,但此時由于分析者對一個因素的實際影響了解更多,也知道該如何對它進行控制,因而這個前提更易于實現。除本部分所述的技術外,還有另外一些估計和證實一個實驗室內中間精密度度量的技術,例如控制圖(見GB/T6379.6)。本部分并未聲明提供了在某一特定實驗室內對中間精密度度量進行估計的唯一方法。注:本部分涉及試驗設計,例如套設計的知識。附錄B和附錄C中給出了相關的基礎知識。
GB/T6379《測量方法與結果的準確度(正確度與精密度)》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其預期結構及對應的國際標準為: ———第1部分:總則與定義(ISO5725-1:1994,IDT) ———第2部分:確定標準測量方法的重復性和再現性的基本方法(ISO5725-2:1994,IDT) ———第3部分:標準測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間度量(ISO5725-3:1994,IDT) ———第4部分:確定標準測量方法正確度的基本方法(ISO5725-4:1994,IDT) ———第5部分:確定標準測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ISO5725-5:1998,IDT) ———第6部分:準確度值的實際應用(ISO5725-6:1994,IDT) 本部分為GB/T6379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部分等同采用國際標準ISO5725-3:1994《測量方法與結果的準確度(正確度與精密度) 第3部分:標準測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間度量》及ISO 于2001-10-15發布的對1994版ISO5725-3的技術修改單。對ISO5725-3:1994的錯誤作了如下的修改和更正: ———修改了9.4中關于根據完全套設計試驗,對重復性標準差、再現性標準差及中間精密度標準差估計的不準確敘述。 ———將附錄D的表D.5中sI(T)在第6水平的值由9.545×10-3更正為8.020×10-3。 GB/T6379第1部分至第6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代替GB/T6379—1986和GB/T11792—1989。標準中將原精密度概念加以擴展,增加了正確度概念,統稱為準確度;除重復性條件和再現性條件外,增加了中間精密度條件。 本部分由全國統計方法應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1)提出并歸口。 本部分起草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深圳市華測檢測有限公司、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無錫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于振凡、馮士雍、丁文興、朱平、黃艷、陳華英、吳建國、李成明。 |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