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電動汽車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員觸電防護

Electrically propelled road vehicles—Safety specifications—Part 3:Protection of persons against electric shock
標準號:GB/T 18384.3-2015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18384.3-2015
發布時間:2015-05-15
實施時間:2015-10-01
首發日期: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張英男、徐志漢、熊良平、劉凌、黃中榮、陳順東、劉桂彬、徐軍輝等
作廢日期:2021-01-01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汽車綜合
ICS分類:道路車輛綜合
提出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起草單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南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機動車檢測中心等
歸口單位: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14)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14)
標準簡介
GB/T18384的本部分規定了電動汽車電力驅動系統和傳導連接的輔助系統(如果有)防止車內和車外人員觸電的要求。本部分適用于車載驅動系統的最大工作電壓是B級電壓的電動汽車。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可參照執行。本部分不適用于非道路車輛,例如物料搬運車和叉車。本部分不適用于指導電動汽車的裝配、維護和修理。
標準摘要
GB/T18384《電動汽車 安全要求》分為三個部分: ———第1部分:車載可充電儲能系統(REESS); ———第2部分:操作安全和故障防護; ———第3部分:人員觸電防護。 本部分為GB/T18384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8384.3—2001《電動汽車 安全要求 第3 部分:人員觸電防護》,與GB/T18384.3—2001相比,除章條結構差異和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修改了標準的適用范圍(見第1章,2001年版的第1章); ———刪除了GB/T19596中已經界定的術語和定義(見2001年版的第3章); ———增加了“可充電儲能系統”的定義(見3.1); ———增加了“A 級電壓”的定義(見3.2); ———增加了“B級電壓”的定義(見3.3); ———增加了“基本防護”的定義(見3.4); ———增加了“遮欄”的定義(見3.5); ———增加了“外殼”的定義(見3.6); ———修改了“電位均衡”的定義(見3.7); ———增加了“電力系統負載”的定義(見3.8); ———修改了電壓等級的劃分(見第4章,2001年版第4章); ———增加了標記的要求(見第5章); ———修改了基本防護失效情況下的防護(見6.3,2001年版的5.3、第6章); ———修改了絕緣電阻的要求(見6.3.2,2001年版的6.2); ———增加了電容耦合的要求(見6.3.3); ———增加了斷電的要求(見6.3.4); ———修改了遮欄/外殼的要求(見6.6,2001年版的6.3); ———修改了絕緣電阻的測量方法(見7.2,2001年版的6.2.2); ———修改了耐電壓性試驗方法(見7.3,2001年版的6.2.3); ———修改了電位均衡的試驗方法(見7.4,2001年版的6.4); ———修改了防水的要求(見第8章,2001年版的第7章)。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6469-3:2011《電動道路車輛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員觸電防護》。 本部分與ISO6469-3:2011的技術性差異及其原因如下: ———刪除了部分術語和定義,GB/T19596中已經界定,見第3章; ———刪除了ISO6469-1:2009中第4章環境和操作條件的說明,相關內容在實驗條件中已包含,后面章節順序依次提高,見第4章; ———增加了防水的要求; ———刪除了關于REESS碰撞試驗的要求,中國有對應的碰撞標準,后面章節順序依次提高,見第7章。 本部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14)歸口。 本部分負責起草單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南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機動車檢測中心。 本部分參加起草單位: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長春)、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海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上海捷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思愛翼工業科技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張英男、徐志漢、熊良平、劉凌、黃中榮、陳順東、劉桂彬、徐軍輝、許志光、沈劍平、崔鳳濤、朱曉明、繆文泉、張天強、黃敏、倪新宇、蘇嶺、朱道平、蔣時軍、王洪軍、仇杰、杜志強、黃忠文、方運舟、隋濤、范大鵬、付鑫、王侃、張相杰、洪洋。 本部分于2001年7月首次發布,本次為第一次修訂。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