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彩色電視廣播接收機通用規范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colour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receivers
標準號:GB/T 10239-2011
基本信息
標準號:GB/T 10239-2011
發布時間:2011-10-31
實施時間:2012-02-01
首發日期:
出版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查看詳情>
起草人:劉全恩、汪莉、孫齊鋒、張偉、張蘭娣、徐巖等
出版機構: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分類: 廣播、電視發送與接收設備
ICS分類:其他音頻、視頻和視聽設備
提出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起草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天津大學等
歸口單位:全國音頻、視頻及多媒體系統與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42)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全國音頻、視頻及多媒體系統與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42)
標準簡介
本標準規定了接收模擬電視信號,并采用陰極射線管(CRT)、液晶(LCD)、等離子體(PDP)顯示器件的電視廣播接收機(包括彩色電視機和黑白電視機,以下簡稱電視機)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等。本標準適用于屏幕尺寸不小于37cm 的彩色電視機、液晶電視機、等離子體電視機和不小于31cm的黑白電視機,是制定產品規范和檢驗產品質量的依據。屏幕尺寸在37cm 以下的彩色電視機和31cm 以下的黑白電視廣播接收機制定產品規范和檢驗產品質量時,可參照使用。
標準摘要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是對GB/T10239—2003《彩色電視廣播接收機通用規范》和GB/T14859—1993《黑白電視廣播接收機總技術條件》的修訂。 本標準與GB/T10239—2003《彩色電視廣播接收機通用規范》和GB/T14859—1993《黑白電視廣播接收機總技術條件》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修改了范圍(2003版的1;本版的1); ———增加了和刪除了規范性引用文件(2003版的2;本版的2); ———刪除了3.1 中SECAM,NTSC 制式的規定;相應符合GY/T129、GB/T14219 的規定; (2003版的3.1;本版的3.1) ———將4.2標題修改為“電視機的性能要求和測量方法”; ———增加了4.2.1.1“射頻通道的基本技術參數和測量方法”; ———增加了4.2.1.2“亮度通道、色度通道的基本技術參數和測量方法”; ———增加了4.2.1.3.1“CRT電視機顯示特性的基本技術參數和測量方法”; ———增加了4.2.1.3.2“LCD電視機顯示特性的基本技術參數和測量方法”; ———增加了4.2.1.3.3“PDP電視機顯示特性的基本技術參數和測量方法”; ———增加了4.2.1.3.4“同步質量、功率消耗及電源電壓變化影響和遙控性能的基本參數和測量方法”; ———增加了4.2.1.3.5“聲音通道基本技術參數和測量方法”; ———刪除了2003版4.2.1“彩色電視機電、光、聲色性能基本技術參數按SJ/T11285的規定”; ———增加了4.2.2“黑白電視機的性能要求和測量方法”; ———2003版4.2.2修改為本版的4.2.3; ———2003版4.2.3修改為本版的4.2.4; ———刪除了2003版4.2.4、4.2.5、4.2.6; ———將4.7.2修改為“按SJ/T11325的有關規定進行”(2003版4.7.2,本版4.7.2); ———修改了5.2.2.3的部分檢驗項目; ———刪除了2003版附錄A。 本標準代替GB/T10239—2003《彩色電視廣播接收機通用規范》和GB/T14859—1993《黑白電視廣播接收機總技術條件》。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音頻、視頻及多媒體系統與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42)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天津大學、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數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牡丹視源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南京熊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日立數字映象(中國)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劉全恩、汪莉、孫齊鋒、張偉、張蘭娣、徐巖、高歌、姜一鳴、章霞、王偉、唐禮、曾齊彪、陳繼寧。 本標準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GB6831—1986、GB/T10239—1988、GB/T10239—1994、GB/T10239—2003、GB/T14859—1993。 |
標準目錄
前言 Ⅰ 1 范圍 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 3 一般要求 2 3.1 電視制式 2 3.2 接收頻道 2 3.3 電視中間頻率 2 3.4 群時延特性 2 3.5 使用條件 2 3.6 正常測試條件 2 3.7 圖形符號 2 3.8 互連配接要求 2 4 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 3 4.1 外觀、結構要求和檢查方法 3 4.2 電視機的性能要求和測量方法 3 4.3 電磁兼容性要求和測量方法 10 4.4 安全性要求和試驗方法 10 4.5 主觀試驗評價方法 10 4.6 環境要求和試驗方法 11 4.7 可靠性要求和試驗方法 11 4.8 開箱要求和檢驗方法 11 4.9 工藝裝配檢驗要求和方法 11 5 檢驗規則 11 5.1 鑒定檢驗 11 5.2 交收檢驗 13 5.3 例行檢驗 15 6 標志、包裝、運輸、儲存 16 6.1 標志 16 6.2 包裝 17 6.3 運輸 17 6.4 貯存 17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開箱檢驗項目及不合格判據 18 附錄B(規范性附錄) 工藝裝配檢驗內容及不合格判據 22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環境試驗內容及不合格判據 23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性能要求檢驗內容及不合格判據 24 附錄E (資料性附錄) 我國電視頻道的劃分表 25 |
推薦檢測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認證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推薦培訓機構
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