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graphy - Density Measurement - Part 2:Geometric conditions for transmission density
標準號:GB/T 11500-2008
本標準代替GB/T11500—1989《攝影透射密度測量的幾何條件》。 本標準規定了測量ISO漫透射密度和 f /4.5、f /1.6投影透射密度的幾何條件。本標準是ISO5系列標準之一,它規定的透射密度的幾何條件主要應用于黑白和彩色攝影,也可用于其他領域。 本標準與GB/T11500—1989相比,主要包括以下變化:———將標準名稱按國際標準名稱翻譯,從原來的《攝影密度測量的幾何條件》改為《攝影 密度測量 第2部分:透射密度的幾何條件》;———增加了前言和引言;———引言中闡明了用“乳白玻璃”取代“積分球”作漫射器的理由以及透射比和透射因數的區別等;———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標準內容,對“適用范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擴充了應用范圍(本版的第1章,1989版的第2章第2.2款);———增加了“規范性引用文件”一章。在引用標準中,因我國現無等同采用被引用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因此,直接引用國際標準(見本版第2章);———“定義”進行了擴充。為了應用的一致性和意義更明確,術語“透射因數”代替“透射比”,增加了“漫射系數”的定義(本版的第3章,1989版的第4章);———標準推薦了二種入射模式,二種出射模式的幾何結構并以圖表的形式作詳細描述(本版的第5章第2款)———標準規定了漫射器的漫射系數和漫反射因數(本版的第5章第3款);———標準推薦了新的漫射系數計算方法及其實際光學測量裝置(附錄A);———標準闡明了入射通量角和出射通量角對密度測量的影響,確定采樣孔的光闌位置(附錄B 和附錄C)。
本標準等同采用ISO52:2001《攝影 密度測量 第2部分:幾何條件》(英文版)。 本標準等同翻譯ISO52:2001。 為便于使用,本標準做了以下編輯性修改: a) 本國際標準一詞改為本標準; b) 用小數點.代替作為小數點的逗號,; c) 刪除ISO52:2001的前言; d) 規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導語改為GB/T1.1-2000規定的引導語。 本標準代替GB/T11500-1989《攝影透射密度測量的幾何條件》。 本標準與GB/T11500-1989相比,主要包括以下變化: ---將標準名稱按國際標準名稱翻譯,從原來的《攝影密度測量的幾何條件》改為《攝影 密度測量 第2部分:透射密度的幾何條件》; ---增加了前言和引言; ---引言中闡明了用乳白玻璃取代積分球作漫射器的理由以及透射比和透射因數的區別等; ---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標準內容,對適用范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擴充了應用范圍(本版的第1章,1989版的第2章第2.2款); ---增加了規范性引用文件一章。在引用標準中,因我國現無等同采用被引用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因此,直接引用國際標準(見本版第2章); ---定義進行了擴充。為了應用的一致性和意義更明確,術語透射因數代替透射比,增加了漫射系數的定義(本版的第3章,1989版的第4章); ---標準推薦了二種入射模式,二種出射模式的幾何結構并以圖表的形式作詳細描述(本版的第5章第2款); ---標準規定了漫射器的漫射系數和漫反射因數(本版的第5章第3款); ---標準推薦了新的漫射系數計算方法及其實際光學測量裝置(附錄A); ---標準闡明了入射通量角和出射通量角對密度測量的影響,確定采樣孔的光闌位置(附錄B 和附錄C)。 本標準的附錄A 為規范性附錄,附錄B和附錄C 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感光材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陳銳、王煜、李在清。 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GB/T11500-1989。 |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
暫未檢測到相關機構,邀您申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