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每年出千余個行業質量標準
- 發表時間:2016/05/16
- 來源:
正是這些人,日后將成為擁有熟練技術的瑞士“現代工匠”,是鑄成“瑞士制造”基石的重要人才來源。在瑞士,技校之所以“火”,與當地人對于職業教育的社會尊重與認可程度有著直接關系,技校學生不會受到社會歧視。據統計,瑞士約有300余種職業技能的培訓,職業技校體系相當完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合適工作,有的甚至在培訓期間就被企業“預訂”,報酬也不比從高等學校畢業的人差。
德國 從恥辱到標桿的逆襲
“德國制造”聞名于世,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事實上,“德國制造”并非自古就是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早在約130年前更多的是一種侮辱性符號。當時,德國剛剛步入工業化時代,抄襲其他國家的技術,仿造其他企業的產品。1876年,一名德國籍評獎委員會委員在一次世界性的展會上甚至公開表示,德國商品價格低廉、質量糟糕。
科隆大學歷史學家英戈·克勒也承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制造”才成了世界范圍內無可爭議的品質保障。
痛定思痛后,德國每年制定超過1000個高規格的行業質量;建立行之有效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不僅重視前沿行業或學科的領軍人物,同時重視培養“藍領”,發揮個人在普通行業中的專長;搭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和認證監督體系等,這才讓“德國制造”逐步成為標桿。
IBM 不斷創新的“現代工匠”
在工業4.0時代,工匠精神還被賦予了創新的時代內涵。
IBM之所以屹立百年仍引領行業,絕非偶然,其發展的動力源泉得益于鼓勵創新研發的機制。不斷創新研發,將IBM服務融入世界各地文化,正是IBM員工所具備的工匠精神。
據介紹,公司每年投入約13億美元用于研發工作,鼓勵每個員工投身研發工作,一旦員工的創意被專利部門認可,公司即幫助員工申請專利并由公司支付相應的專利申請費。這使得IBM每年獲得多達9000至11000個專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