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聯網進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
- 發表時間:2018/01/30
- 來源:
近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2017年版)》,并宣布于2018年秋季開始執行。與2003年教育部印發的課程實驗稿相比,本次發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更加與時俱進,努力呈現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在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課程要求中,學生將學習了解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聯網等相關內容。
據悉,教育部自2013年就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一是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適應不同學生學習不同語種的需要,單科課程增加至20個,二是將每科的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三部分,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三是進一步明確各類課程的功能定位,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可以學而不考或者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考自主招生錄取提供參考。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強調,國家非常明確,課程是龍頭,是總綱,是依據,要根據國家去編教材、組織教學、實施考試、進行評價。
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2017年版)》,從2018年秋季起,全國普通高中將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科目和綜合實踐活動等國家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學生完成相應課程規定課時并考試(考核)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學生畢業學分最低要求為144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8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42學分,選修課程14學分(含校本課程8學分)。具體課程安排如下:
鄭富芝指出,《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2017年版)》的一大亮點就是研制了中國高中學生的學業質量,在這個質量當中,對學生學習的程度做了一個水平劃分,一般三到五級,根據每個學生自己的學習基礎和最后學習結果的程度,把它劃成不同層次。這樣劃分之后,可以達到兩個目的:第一,在教學過程當中,因為有層次了,有水平劃分了,老師就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第二,就是給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提供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