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通四海 標準架金橋
- 發表時間:2004/11/11
- 來源:《中國質量報》
新興增長點 軟肋變強項 我國的國際貿易已躍居世界第四,這個名次的背后有兩個數字:我國有3.6萬家裝備制造企業,裝備制造業占外貿出口的80%。 裝備制造業是其他產業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和經濟實力的集中表現,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乃至經濟、科技總體實力的標志。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同國內其他行業相比,基礎比較雄厚,但與發達國家普遍實現的信息化、軟件化和高附加值化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自從“十六大”提出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戰略目標后,由國家標準委組織的中國裝備制造業2005年~2007年標準化發展規劃即開始啟動。毫無疑問,這項工作瞄準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軟肋。 這項規劃涉及我國裝備制造業的主要產業:石油及石油化工、通用設備、金屬加工機械、交通運輸設備、現代農業裝備、工程施工機械、環保裝備、發電裝備和輸變電裝備、現代儀器儀表制造、通用零部件和重型機械制造等11個領域,各領域都設置了專門的工作組。我國裝備制造業及其主要產業的基本情況、標準化發展現狀、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標準化工作的支撐體系和政策措施等問題已日漸明晰,一個立足2005年~2007年,瞄準2010年并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標準化發展規劃即將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我國的東北、西南等老工業基地具有較強優勢的裝備制造業在沿海地區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廣州的機械制造業為例,其出口的產品已躍居國內首位。分析人士表示,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將成為新興的裝備制造中心取得國際市場的準入資格。 中華白風暴 全仗綠通道 經過20余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的家電生產基地和出口大國。我國家用電器商品生產、銷售能力在“八五”、“九五”期間取得大發展,形成了家用電器的設計、生產的完整體系,具有很強的配套生產能力。連續3年出口額不斷增長,最近3年來我國家電出口增幅在22%~40%之間。 據海關統計,2003年我國機電產品全年出口2274.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4.8%。另外,2003年家用電器出口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了13.2個百分點。2003年我國向209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家用電器。2003年經營家用電器商品出口的企業共6136家,比上年增長29.1%,凈增加了1383家。2004年 我國家電產業崛起20余年,出口量不斷提高,家電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引入高水平的標準。目前,我國家電標準多達300多項,絕大多數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采標率達到80%以上,我國家電標準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我國正在改變傳統的標準制定體制,加快制定和修訂各項標準的步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家電材料有害物質含量標準》及家電節能標準、健康標準、環保標準等,正在加緊制定過程中。在制定生產標準的同時,也相繼出臺了家電安裝標準,其中,《家電空調安裝規范》實施3年多來,對規范家電安裝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家電工業已經成為標準的最大受益行業,標準成為我國家電產品出口的綠色通道,促進了家電出口量的不斷提高。 先進標準梭 織就強國繡 近幾年,隨著中國紡織業突飛猛進的發展,纖維加工量占世界加工總量的1/3,2003年出口貿易達804億美元,預計今年達到9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紡織出口大國。 與紡織出口貿易的發展相適應,我國紡織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多年來我國紡織行業主動參與、追蹤國際標準,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我國紡織服裝產品質量標準已經從過去的單純產品標準過渡到與國際紡織品市場相適應的紡織品商業標準、檢測和質量認證標準體系,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環保標準,極大地增強了出口產品的適應性,增強了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使我國逐步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 截至2003年8月,我國共有紡織品和服裝標準1359項,其中國家標準近422項,紡織行業標準937項,形成了以產品標準為主體,以基礎標準相配套的紡織標準體系,包括術語符號標準、試驗方法標準、物質標準和產品標準4類,涉及纖維、紗線、長絲、織物、紡織制品和服裝等內容,從數量和覆蓋面上基本滿足了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和貿易需要。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國內平均國際標準采標率為44%,而紡織品的采標率達80%。ISO中有關紡織品和服裝的280多個標準基本被采用,同時注重采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標準。目前我國紡織品標準中的基礎、通用的術語標準和方法標準基本上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紡織品國家標準完全達到了國際標準水平。 搶占制高點 勁風東方來 2004年第一季度,我國空調業的出口量首次超過內銷,成為國內空調業新的經濟增長板塊。數據顯示,今年淡季空調出口量超過1200萬臺,同比增幅高達100%,超出內銷量20%,這種增長趨勢還在繼續。有報告稱,目前中國已集結了全球超過70%的空調生產能力。空調出口量的激增,成為推動我國空調行業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 空調行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對國家和人民生活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我國是世界空調的生產和使用大國,2003年,我國房間空調器的產量已達到4000多萬臺、商用空調的產量已達到20多萬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三大空調生產基地,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競爭優勢的空調廠家,擁有成熟產業帶、規模宏大的生產能力。 出口量的大幅增長讓許多空調廠家喜出望外。但是,我國空調出口面臨的嚴峻形勢也不容忽視,其中重要的問題是全球范圍內的節能趨勢,提高空調的能效比,成為當務之急。2004年9月16日發布的《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等3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將目前我國主流空調產品的能效限定值由2.3提高到2.6、節能評價值由2.8提高到3.2,3項標準將于2005年3月1日起實施。這對近年來空調行業的價格廝殺、概念炒作,降低 來自中國家電協會的數據顯示,2001年起,國內空調市場的出口份額每年都保持著50%以上的增長速度。有跡象表明,未來1年至兩年內,海外市場的比重將大大超過國內市場,成為國內空調廠家的戰略制高點。空調能效標準的發布及實施,必將使我國空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船堅標準利 商海信步行 船舶作為海上運輸的重要交通工具,承擔著世界貿易85%以上的運輸量,而誰會想到,每天航行在五大洋的船舶有近10%是中國制造的。 我國船舶業發展十分迅速,造船產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三,占世界造船產量比例又2000年的5.5%提高到去年的11.8%。目前,我國能夠設計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級社規范,滿足國際通用技術標準和安全要求的現代船舶。 據了解,我國船舶工業發展如此迅速,根本原因在于始終堅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將國際標準,各國船級社規范和海上公約等技術標準和法規視為建造船舶必須遵守準則,同時,將其作為建造出口船舶的關鍵。 我國船舶行業組織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搜集并翻譯出版了400余萬字有關英、美、日德等7大國際著名船級社規范、規則、指南文件等。組織編寫10余輯《出口船設計參考資料》,比較完整和系統地介紹了各國船舶法定檢驗機構頒布的航運法規、世界主要通航航行規則、港口碼頭安全法令以及有關國際海事組織的公約、決議等,為建造多種形式的出口船舶創造了有利條件,成為船舶設計和生產的重要的技術依據和基本保證。 我國有關方面積極組織將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目前,與船舶行業對口的國際標準共297項,自2000年至2003年底,我國累計制定和修訂船舶工業標準300多項,這些標準都參照了有關國際標準。我國船舶標準300余項標準中,總體水平有85%以上達到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