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標準才能把握市場
- 發表時間:2004/11/13
- 來源:《中國質量報》
有資料顯示,機電產品出口目前成為我國第一大類的支柱性出口商品。但面臨的困難之一就是發達國家制定的產品進口標準,例如防污標準、噪聲標準、電磁輻射標準等較高,使我國機電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增加了難度。但當前中國產業標準數量在國際產業標準總量中所占比例還不到5%,導致我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差。反映到家電行業的情況尤為突出。據有關資料表明,每年由于技術壁壘的問題給我國家電企業帶來的損失高達450億美元,超過年出口總額的25%,多達60%的出口企業都遭遇技術壁壘。 對此,家電問題專家羅清啟認為,過去是先有產品后有標準,現在是專利和標準先行,新標準就是未來市場的份額圖,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專利成為標準,誰就掌握了新產業競爭的主動權,誰就掌握了未來的市場。據悉,1999年,美國知識產權的出口額為370億美元,超過了本國飛機的出口額。 羅認為,目前,中國符合國際競爭要求的產業標準系統工程建設還非常滯后。在國內,現有產業標準陳舊、標準生產過程緩慢、標準難以推廣、標準行業監管力弱;在國外,中國企業幾乎沒有能力與機會參與眾多國際產業標準的制定,這樣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中國成為行業標準的低地,擁有技術專利的跨國公司可以自由地進入中國市場,而眾多的中國企業進入國外市場的機會少之又少。 眼下全球市場份額的擴張已經不單純是產品的流動,而演變成以產品為載體的產品專利與技術標準的擴張??鐕驹趬艛嗳驅@耐瑫r,通過多種手段控制世界標準化組織,這樣做的目的便是控制國際標準,以求牢固地控制全球市場。 在工業經濟全球化時代,市場競爭的特點是靠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然后靠規模壟斷形成競爭優勢,產業標準的主要作用是保證產品的通用性,標準與技術專利分離。在知識、技術成為決定性生產要素的今天,企業的績效取決于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此時以技術專利為基礎的產業標準成為控制市場、改變利潤結構的主動力。標準之爭實際上就是市場份額的爭奪,不參與或擁有標準就意味著沒有市場。在中國家電產業崛起的20年中,我們依靠的根基就是要素價格的比較優勢。但是,當我們希望把自己的規模在全球市場范圍內拓展的時候,便開始遇到反傾銷等貿易壁壘,以及更為堅固、更為隱蔽的技術標準壁壘。 針對這種現狀,我國一些家電的標準也在緊鑼密鼓地制定當中。有關數字電視標準化的推進已經進入關鍵階段,而以海爾、萬家樂、萬和、華帝、創爾特等為首的廠家正在積極參與國家燃氣灶新標準的討論,網絡家電標準同樣也被炒得火熱。由國家標準委、家電研究院和中國家電協會等相關部門牽頭,包括美的、海爾、春蘭在內的9家知名家電企業參與的健康家電新“國標”也將出臺。 業內人士認為,對中國的家電業來講,政府必須科學地為企業提供提高生產力水平的產業發展誘因,而產業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的一種誘因,用產業技術標準推動產業升級,形成標準帶動產業跑,產業推著標準提升的局面。大企業成為制定標準,規范家電行業市場行為,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國內家電企業一定要改變以往單純以規模為導向的競爭模式,在專利與技術標準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樣我國的家電產業才能更快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