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在线观看_亚洲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盗摄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国产一级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

歡迎來到寰標網!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會員
當前位置:首頁>標準動態
國內標準動態

破綠色壁壘要靠中國標準

  • 發表時間:2004/09/22
  • 來源:技術性貿易措施導報

    從今年初開始,日本突然加強了對中國蔬菜的進口檢疫,臺州的檢測設備一時跟不上,因而耽誤了出口,20萬畝西藍花過了采摘期,白白爛在了地里。一些已經出口的西藍花也因為農藥殘留量超標被退了回來,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超過6000萬元。

  今年以來,我國出口英國的蜂蜜因為抗生素超標被從當地貨架上撤了下來;歐盟還借口氯霉素超標,禁止進口中國的禽肉產品;中國的打火機也因為安全原因,面臨著失去歐盟市場的威脅……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產品卻頻頻被綠色壁壘擋在了出口的大門外。

  極強的隱蔽性使綠色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

  所謂“綠色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以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及動植物的健康與安全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技術標準,以達到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目的的貿易保護措施。它不像關稅壁壘,有一個量化指標;也不同于進口配額、進口禁令,有直接的數量限制;綠色壁壘隱蔽在健康環保的大旗之后,限制范圍卻包括了產品設計、生產、包裝、運輸、消費和廢棄回收等全過程,也就是說,一項出口產品在任何環節上不符合要求,都可能被綠色壁壘輕易拒之門外。

  綠色壁壘在限制進口方面具有極強的隱蔽性,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綠色壁壘具有法律上的隱蔽性。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環保的關注程度日益加深,近幾十年來逐漸建立起以環保公約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國際上通過的環境與資源保護公約多達150多個,其中關于產品標準的嚴格規定和限制就成為實施綠色壁壘的法律基礎。另一方面,綠色壁壘具有實施的隱蔽性。實施嚴格的技術標準并不會對產品價格產生明顯的影響,而且往往還打著保護消費者健康的名義,所以消費者對這種限制不但不討厭,反而樂于接受。而且這種標準十分復雜,一般是進口國的生產者能夠達到的,但往往使出口國生產商難于掌握和應對。

  由于具有極強的隱蔽性,綠色壁壘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有關資料顯示,綠色壁壘給中國對外貿易造成的障礙占各種貿易壁壘總和的比重,已經由原來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象征蓬勃生命的“綠色”和冰冷無情的“壁壘”結合在一起,也表達了人們對這類貿易障礙的無奈。

  標準再向前邁一步就成了壁壘

  為保護環境、保障消費者利益,當然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這一方面能夠使全球生產者有統一標準可循,另一方面也能夠督促生產者提高產品質量,規范生產過程,但標準再向前邁一步就成了壁壘。

  以日本對中國大米農藥含量提出的檢驗指標為例。1994年時,日本規定了65項檢驗指標,從保護消費者利益來看,這些指標已經足夠了,但到2000年的時候,要求出口商提供的檢驗指標增加到了104項。增加這些檢驗,并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實質的好處,對于出口商來說,則既多花了成本,又延遲了時間,阻礙了正常的國際貿易。

  2001年底,歐盟國家對進口茶葉實行了新的農藥最高允許殘留量標準,限制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檢測項目增加到了134個。部分農藥允許的殘留含量甚至是原有標準的1/100到1/200。在歐盟的最新檢測標準中,兩種毒性相近的同一類農藥檢測指標相差了250倍,由日本和中國生產的農藥被實施嚴格的標準,而對歐盟自己生產的農藥,標準則寬松得多。由此可見,保護消費者并不是制定該標準的惟一目的。與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不同:高關稅會降低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但不會把產品完全拒之門外;而這種綠色壁壘則使外國商品很難立刻適應,不能達標的商品根本不能進入,從而達到了完全阻礙外國商品進入國內市場的目的。

  像這樣的標準實際上已經影響了正常的國際貿易,也背離了國際組織制定相關規定的本意,因此近些年來,世界貿易組織也為限制綠色壁壘作出了種種努力。在世貿組織多邊規則中有兩個重要協議:《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和《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SPS),這兩個協議規定,各締約方必須在不違反自由貿易、在不對貿易造成障礙的條件下,才能夠制定自己的技術標準;凡是有國際標準的,就不要再采取別的標準;如果有正在制定的國際標準的,則鼓勵所有締約方向此標準靠攏;鼓勵締約方參與制定新的標準,使某一標準能夠被較多締約方接受。但是世貿組織的這一規定在具體條文上留下了較大的解釋空間,例如規定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有科學依據就可以采取保護措施,這個“科學依據”既可以是進口國的,也可以是出口國的,并且保護措施可以定在高于國際標準的水平上。因此發達國家往往出于利益的考慮,從中鉆空子,采用近乎苛刻的技術標準和檢測手段。

  中國產品為何頻遭綠色壁壘

  綠色壁壘并非針對中國出口產品設立,發達國家之間也常常使用這一武器保護本國的市場。例如歐盟制定的EMI標準,要求家電產品具有抗電磁干擾的能力,這道門檻就擋住了不少日本家電。但中國產品遭受綠色壁壘影響最大,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發生多起中國產品出口受阻事件。據統計,我國有超過六成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國外綠色壁壘的封殺。這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關稅壁壘已經行不通了,一些國家為限制中國產品,轉而采取綠色壁壘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出口產品抗衡綠色壁壘的環境和基礎能力比較弱。

  從出口商品的構成來看,中國不少商品的優勢體現在低價之上。為保持低價,一些廠商將主要精力放在控制成本上,忽視了出口商品的技術標準,這就為遭遇綠色壁壘埋下了隱患。另外由于缺乏為企業提供信息的專業機構和情報體系,很多企業根本不了解對外貿易中的國際標準,造成了很多無謂的損失。江蘇一家服裝企業遭遇過這樣一件事,出口到歐盟的30萬件夾克被退了回來,原因是用于制造拉鏈的金屬含鉛量過高。小小的拉鏈給企業造成的損失超過百萬美元。

  此外,我國的檢驗體系也一直落后于發達國家。以食品業為例,美國現在有近60種認證體系,對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色素、標簽、致病菌等制定了嚴格的技術標準。其中任何一項不達標,產品都不能進入美國市場。結果僅自今年1月到3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扣留的中國產品就達1140批次,占同期被扣產品總批量的9.48%,居受阻國家和地區的首位。今年年初,浙江省舟山市出口到歐盟的200噸凍蝦仁被退貨,原因是被檢測出含有十億分之零點二克氯霉素,歐盟的這個檢測數據在我國是無法測出的。

  缺乏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標準也是重要原因,如生態紡織品標準、生態食品標準都未能完全確立,產品標準化生產還遠未實施。據統計,截至2001年底,我國制定的國家標準共有19744項,其中由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轉化過來采用的國家標準僅占43.7%,而由我國自己制定而被國際標準采納后發布的標準只有12項。這一數據意味著我們在國際貿易當中只能遵守別人制定的“游戲規則”,遵守人家制定的標準。國際貿易不僅是要把產品賣出去,還要提防自己的市場別被人家占去,由于技術標準不夠完善,當外國商品大規模涌進國內市場時,中國就缺乏有效的手段來應對,很難應用綠色壁壘“以牙還牙”。這就為發達國家向我國轉移淘汰產業、銷售低標準產品打開了方便之門,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就處在十分被動的地位。

  打造中國標準,突破綠色壁壘

  面對越來越高的綠色壁壘,我們并非無能為力。跨越綠色壁壘根本的手段,就是要建立起包括法律、規定和標準在內的技術體系。

  在建立這一體系之前首先要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中國一些產品在質量、性能等方面的確落后于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之下,制定自己的技術體系的目標就不是“要比別人更高明”,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尋找標準的差異性。這一方面要對現有不合理的技術障礙據理力爭,另一方面則要把自己的標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為標準的差異性找到科學依據。這樣建立的差異化標準體系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能夠在合法的基礎上,適度地保護中國產業。目前,我國已經將“重要技術標準研究”項目列入“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力爭在今后5至10年內,研制出一批重要技術標準,填補一批與重要技術標準研制相關的檢測手段、方法和計量標準的空白,并使之成為相關產品和技術的國際公認標準。屆時,我國抵御綠色壁壘的能力將大大增強。

  但建立一個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畢竟是個困難的事情,需要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企業現在并不能一味等待,而應主動向國際標準靠攏,主動向進口國權威機構申請認證。要收集并學習國外技術法規,及時獲悉發達國家政策、法規、檢疫標準及認證制度的變更情況和對一些商品的特殊技術要求,制定對策。目前應盡快適應和達到國際通行的ISO9000系列質量體系標準和ISO14000環境標準。對發達國家已普遍施行而我國目前技術水平尚難達到的標準,則要認真研究,“知道人家的門檻有多高”,有針對性地改善產品結構,淘汰落后工藝,提高質量,跨越這道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