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新標準松動或利弊同存
- 發表時間:2019/04/17
- 來源:中國食品網
自4月起,新版國家(以下簡稱“新國標”)正式實施。其中,新國標將的英譯名正式改為的漢語拼音“Huangjiu”。相比2008年版國標,新國標對一些術語、技術要求、檢驗規則做出了調整,增加了苯甲酸指標,取消了氧化鈣與菌落總數指標。新國標指標的變化對產品和產業將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在調查采訪中了解到,其中一些技術指標的松動可能會帶來企業欺詐問題,專家提醒監管部門予以重視和加強相應的市場監督。
酒齡標注變化或是雙刃劍
我國國家于1992年制定,經歷了2000年、2008年及2018年三次修訂,新版國家于2018年9月17日發布,2019年4月1日實施。
新國標對酒齡標注進行了修改。2008年版的國標中,對“標注酒齡”的定義為:銷售包裝標簽上標注的酒齡,以勾兌酒的酒齡加權平均計算,且其中所標注酒齡的基酒不低于50%。而在新國標中對“標注酒齡”定義為:以勾調所用原酒的酒齡加權平均計算,取消了“所標注酒齡的基酒不低于50%”的要求。
國家工程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周建弟稱,傳統的質量與所釀造年份的氣候、糧食原料質量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果當年的氣候對釀造不利、原料質量差,該年份的原酒質量也會打折扣。因此該要求的取消更有利于企業勾調出品質穩定、質量高的年份產品。
酒水分析師蔡學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述標注要求的取消,等于給生產企業“松綁”。的釀造受到原料、天氣、工藝等多重因素影響,去掉硬性的基酒,會給企業生產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間。從好的角度來看,有利于企業勾調出更加優質的成品酒;但“松綁”可能會導致部分企業因不明而產生欺詐行為,如基酒所占比例較低但宣傳中卻夸大強調年份等,這也給市場監管提出了新課題。
技術指標增減利于行業發展
此外,新國標還修改了傳統型、清爽型的術語和定義;增加了“原酒”“勾調”“抑制發酵”的術語和定義;對部分技術要求、分析方法進行刪除和增加;并修改了出廠檢驗項目、不合格項目分類等檢驗規則部分。
如原酒是指釀造結束,直接或經煎酒后儲存于容器中的基酒,以區分經勾調后用于市售的產品。
周建弟稱,原酒由于其獨特的投資屬性而越來越受市場追捧,此次新國標增加原酒的定義,有利于規范原酒市場的健康發展。增加“勾調”“抑制發酵”的術語與定義,可為低度生產采用濃醪發酵加水后修飾、甜型和半甜型用食用酒精抑制酵母菌的發酵提供法律上的依據,也有利于產品的多元化發展。但對于食用酒精的使用,要注意在產品標簽的標示上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在技術要求方面,新國標增加了苯甲酸指標。苯甲酸作為一種防腐劑,按《食品安全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的要求,該物質在中不得添加。但是同其他發酵酒一樣,酵母菌在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苯甲醇,其在貯存過程中會緩慢氧化成苯甲醛、苯甲酸。雖然中苯甲酸的檢測值很低,遠未達到起防腐作用所需的劑量,但因國家規定不得添加,而有些地方監管部門將不得添加混同于不得檢出,因此時有產品因被檢出苯甲酸而受到處罰。例如,在2017年,原遼寧省食藥監局抽檢了8類食品425批次,其中沈陽市鄭家坊釀酒廠生產的鄭家坊花雕酒、元灃被檢出苯甲酸。
周建弟認為,此次修訂,以中苯甲酸含量科學的檢測、評估結果為依據,制定了相應的天然本底值,使企業遇到此類情況時有法可依,有利于行業的發展。
另外,新國標中取消了氧化鈣與菌落總數的指標。對此,周建弟解釋說,設置氧化鈣指標的目的是規范生產企業過度使用氫氧化鈣作為酸度調節劑或風味調節劑來調節發酵醪的酸度與口味,但從目前的實際生產情況來看,特別是新工藝已極少使用氫氧化鈣。菌落總數的取消是因為《食品安全國家發酵酒及其配制酒》中取消了該項目的要求。衛生指標作為國家食品安全強制性項目,如有任何一項不合格,則仍判定該批次產品為不合格,企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此外,新國標還取消了β-苯乙醇指標。專家稱,β-苯乙醇具有玫瑰香氣與先微苦后甜的桃子味。中的β-苯乙醇主要由苯丙氨酸經酵母菌代謝產生,是稻米中特有的高級醇,也是的重要風味物質之一。但由于高級醇的副作用,使得β-苯乙醇在中的含量并非越高越好,而且在市場抽樣檢測中許多配制均有人為添加的行為,按目前的檢測技術難以加以辨別,因此取消β-苯乙醇指標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國際化發展任重道遠
針對新國標中英譯名的修改,專家表示更有利于產品與國際接軌。
周建弟說,在2008年版國家中,的英譯名為“Chinesericewine”,而wine的意思為“葡萄酒,果酒,紫紅色,深紅色”,rice的意思為“稻;稻米,大米”,原意是“用稻米做的發酵酒”,許多外國人對此很難理解。新國標中,的英譯名改為“Huangjiu”。
據介紹,這種譯法早有先例,白酒英文名為“Baijiu”,日本清酒的英文名為日語發音“saki”,而“Beer”“Brandy”“whiskey”等分別是啤酒、白蘭地、威士忌酒等的英文表示。
周建弟表示,英文名字的修改,體現了是中國特有的酒種,是中國的國粹,有利于產品與國際接軌,走向全球市場。
雖然新國標的變化為發展帶來利好,但不得不承認,行業目前仍然面臨著消費群體偏中老年人、地區受限、體量偏小的問題。
與其他酒種相比,近年來的市場表現不溫不火。中國酒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酒類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9000億元,其中白酒5000多億元、啤酒1766億元,只有198億元,僅占2%,甚至不如當時剛興起的保健酒(400億元)。可見產業發展的滯后。
目前的國際化水平較低。以龍頭企業古越龍山為例,其財報顯示,2018年古越龍山的國外銷售額4585萬元,僅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70%。
資料顯示,生產企業集中在江浙滬地區,江浙滬三地合計所占比重高達83%,消費的70%也集中在占全國人口比重10.6%的江浙滬。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部分超市發現,在超市的酒類貨架上難以見到產品,只能零散地在調味品貨架上的料酒產品中找到,且價格都較低。
蔡學飛表示,屬于中國傳統酒品,但是銷售范圍與消費受眾主要集中在江浙滬地區,也正是由于如此,整體市場容量較小,且行業發展不健全,呈現小、散、亂、弱的情況,缺乏全國性的代表品牌與明星產品,這些都是限制國際化發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