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WAPI和零售商品商標等技術標準展開一系列的紛爭,讓我們明白,市場競爭中技術標準與專利的結合已經成為新特點。事實告訴我們,誰的技術獲得了知識產權保護、誰掌握了將技術融于標準的主動權、誰的技術標準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中的控制權。
標準經濟效益日益凸現
看來,標準已經成為進出口貿易和掌握市場發言權的一道屏障,它能幫助其擁有者賺大量的錢和帶來一系列的好處。近年,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對標準化經濟效益評價方法進行了研究。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研究成果還未公布,德國和日本分別發表了最終的和階段性研究成果。
標準化經濟首先對宏觀經濟做出了明顯的貢獻。德國弗勞恩豪夫系統工程與創新研究所(ISI)的研究顯示:在對外出口方面,國際標準和歐洲標準比國家標準明顯具有影響力,因此企業應把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和歐洲標準化活動作為有效的出口戰略,國家標準應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歐洲標準;標準化產生的經濟效益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998年為150億美元),德國年經濟增長率為3.3%,其中資本的貢獻率占1.6%,勞動力的貢獻率占0.2%,專利的貢獻率占0.1%,外國專利許可證(license)貢獻率占0.5%,標準的貢獻率占0.9%(僅次于資本的貢獻率)。
同樣,德累斯頓技術大學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對標準化經濟效益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將標準對商業部門和經濟部門以及整個經濟的影響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特別是對他們參加標準化活動的動機進行了考察。
調查顯示,企業通過參加標準化活動,可獲得內部知識和最新信息,采用符合歐洲標準或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的成功機會增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采用歐洲標準或國際標準時,不必對自身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在競爭上則可獲得優勢。同時歐洲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協調統一,可使企業減少貿易費用。被調查的62%的企業在與其他公司簽訂合同時,由于采用歐洲標準和國際標準,簡化了有關手續。54%的企業認為,在自身行業中,歐洲標準和國際標準有利于減少貿易壁壘。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的企業通過采用歐洲標準和國際標準每年節約的費用是400萬馬克或1300萬馬克不等,合計節約費用3100萬馬克(約合1390萬美元);通過采用其他國家標準而節約的費用年均35萬馬克,最低費用是2500馬克,最高費用是600萬馬克(約合269萬美元)。最后企業通過參加標準化活動可以減少研究開發活動的經濟風險,而且還能降低公司的研究開發費用。
日本經濟產業省也連續在1998年、1999年、2000年提出了國際標準化活動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研究項目,并且發表研究成果報告。報告顯示:通過對國際標準提合理化建議,將日本的技術條件和要求反映到國際標準中去,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
以修改IEC 60064 “一般照明用白熾燈泡”國際標準為例,最初在規定一般照明用燈泡的IEC標準中沒有包括日本、美國節電型燈泡的技術要求,1996年日本燈泡工業會向IEC提出了30W和40W的節電型燈泡標準的提案,1997年得到IEC的承認,但在委員會草案中,美國又提出了直徑不同的節電型燈泡標準的追加提案。在相互提案的協調過程中,美、日互不相讓。最后,IEC/SC34A主席裁定:不必采用一樣的IEC標準,可選用本國適用的相關標準。根據這個裁定,日、美兩國的標準提案都被IEC60064標準采用。根據IEC標準,可以節省因把日本國內現有的燈泡改為美國型號的燈泡,或因燈泡直徑變大而改變燈具的投資費用,合計約為125億日元;而修改國際標準所需費用國內委員會費(3年)500萬日元、國際會議費500萬日元、人員費用900萬日元,合計為1900萬日元,綜合效益124.81億日元(合人民幣8.5億元)。日本用上述方法還對ISO 10062、ISO 6502、ISO 3307、ISO 6780、IEC 60335-2-4、IEC/TC61等國際標準進行了修改并獲得成功,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其中對國際標準ISO 6780“運輸用平板貨架的主要尺寸及允許值”的修訂產生了的經濟效益高達2303億日元(合人民幣160億元)。反之,損失同樣慘重,例如日本手機技術達世界一流水平,但其制式和歐美等國家的制式不一樣,又未能形成國際標準,帶來的損失高達300多億日元。
政府定戰略,產業聯盟打“組合拳”
WTO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協議)有條件的允許各國采取技術性貿易措施,實際上是允許合法的技術性貿易障礙的存在,并引導國際貿易保護從關稅壁壘倒向了非關稅壁壘。在非關稅壁壘中由技術標準構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又是主要手段,各國紛紛制定國家的標準戰略,市場主體也在打標準戰略這張王牌。而標準戰略在國際貿易中之所以如此有效,則是因為知識產權被納入了其中,尤其是專利技術成為技術標準的主要部分,證明商標成為技術標準的主要標識。
中國加入WTO已經進入第三年,標準的作用越來越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由于中國的標準相對發達國家來說,起點低、水平落后,因此,國家也非常重視標準化工作。為了提高標準的制定和管理水平,中國于2001年4月成立了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專門管理中國的標準化工作。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02年7月召開了一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全國性的大會,在會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提出了中國2002~2005年《國際標準轉化計劃》,逐步將先進的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為我所用。
標準戰略的制定和標準經濟的掌控都離不開政府、市場、企業等各方面的參與。國務院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高世楫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正如其他制度的形成和演化一樣,市場力量應該是標準形成的主導力量。但是,由于標準部分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所以單純依靠市場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由于標準在網絡性產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企業有較強的動力利用標準形成壟斷,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此公共機構參與標準的形成或參與標準化的過程有助于社會整體福利的提高。”
政府在標準戰略中最適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據介紹,作為一般原則,政府的基本功能是促進有效競爭格局的形成。標準的形成既涉及到市場機制,又跟政府的作用密切相關,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任何一種手段都存在內在的缺陷,因此在標準形成的過程中,市場競爭和政府干預都存在失效的可能。政府在參與標準制定的過程中,除了在收集和處理相關信息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外,參與標準競爭博弈的市場主體可能會收買政府的監管機構成為其同盟,使最終形成的標準對這些市場主體有利。這樣的結果最終是使社會福利在總體水平上受到損害。
加入WTO以來,我國在高新技術標準領域出現了不少類似“市場主導,政府參與 ”的產業標準聯盟,他們的作用和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2002年10月30日,中國自主開發的3G標準TD-SCDMA產業聯盟大會在北京宣布成立。這個產業聯盟全部由國內廠商組成,大唐電信、南方高科、華立、華為、聯想、中興、中國電子及中國普天8家企業成為這個聯盟的發起單位之一,8家企業共同簽署了《聯盟章程》、《發起人協議》和《專利許可協議》三份核心文件,并宣讀《北京宣言》。據稱,這個產業聯盟背后就有中國信息產業部的支持。
正是飽嘗了跨國公司的標準與專利戰略結合的苦頭,中國企業開始認識到不走創新之路,就意味著被淘汰。中國企業在失敗中開始思變,EVD就是其典范,EVD要擺脫DVD的限制,從技術標準上制勝,對于已在這一領域壟斷多年的DVD聯盟來說,決不會任EVD搶占市場,DVD與EVD的拼殺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論EVD在市場化的道路上還有多少艱難和阻力,也不論EVD是否僅是一個過渡產品,它在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的結合上所邁出的一步,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擺脫“加工廠角色”的曙光。誠然,EVD暫時還不能完全擺脫DVD的現有技術,但這不是冷眼觀望甚至嘲笑EVD的理由,從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來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不怕借鑒他人的專利,也不怕與專利強者合作,怕的是不思變革、甘愿吃殘羹剩飯的盲目滿足。
專家對記者介紹,結成標準聯盟,共同確立產業標準,一方面可以分散標準化的風險,避免一旦在產業標準競爭中失敗,自己的技術與隨后產生的技術標準不相容;另一方面多家企業聯合開發技術標準,易于達到較大規模的用戶基礎或“安裝基地”,從而提高參與標準化制定成功的可能性。專家提出我國企業組建標準聯盟可采用三種方式:其一是積極加入國外大公司發起的標準聯盟,尤其是技術和標準共同開發的聯盟。這不僅可保證我國企業自己開發的技術與隨后產生的國際標準相容,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其二是國內的行業中幾家領導企業共同組建標準聯盟,圍繞核心技術進行聯合投資、合作開發。這不僅有利于改善我國企業的競爭結構,也有利于阻止國外大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其三是與臺灣地區在高技術領域緊密合作。利用臺灣在IC、軟件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市場占有率,結合大陸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建立面向全體華人世界的技術標準,并將其推向全世界。
市場博弈形成競爭格局
一起知識產權官司曾經吸引了全球的“眼球”:美國思科系統公司起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案件。一方是世界最大的網絡電信設備制造商,一方是名列中國2002年度電子百強第7位的民營企業。思科一直都重視中國市場的開發,在其2002年189億美元的銷售額中,其中有30億美元來自中國。思科何以要告中國企業華為公司呢?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思科在訴狀中稱,華為完全復制了思科的軟件,甚至連漏洞都一模一樣。思科還稱華為的設備技術手冊和指令也抄襲了該公司的部分成果。至于事實是否如此目前還無法確定,但從思科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起訴華為的事件中,至少讓我們的企業意識到:企業要想提高競爭力就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努力使其成為企業標準,而一旦企業標準逐漸演化為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那么不僅可以避免類似的國際糾紛的發生,而且還可以依靠技術標準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再比如,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PC市場,每年銷售的PC已經達到1300多萬臺,聯想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將近30%。可是,聯想雖然表現如此出色,但是居然無法活得自在,2004年聯想迫于形勢,不得不大規模裁員和重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英特爾無疑是罪魁禍首!英特爾憑借在中國的壟斷地位,僅僅在競爭價格之上在中國市場額外收取的不合理收入就高達57億,遠遠超過了中國前10大IT廠商年利潤之和。
微軟在中國通過打盜版獲取的收入都達近20億,遠遠超過了中國前10大軟件公司年利潤之和,甚至超過了中國前10大軟件公司年收入之和。
另外還有EVD標準五月掀起“爭吵”。2004年4月底五月初,北京新世紀飯店。作為國家信息產業部《高密度數字激光視盤系統》(簡稱EVD)行業標準組組長單位的北京阜國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郝杰,在作完“掌握知識產權,參與標準制定”的主題報告之后,匆匆離開了會場。
與此同時,國內產業界發出呼喚自有技術的高清晰度影碟機產品, EVD也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關心下開始投入研發。北京阜國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1日,股東主要有國內大型消費電子企業集團以及電子信息科技技術研究機構組成,其中包括上廣電、深圳先科、上海廣電數碼、廣東步步高、南京熊貓數字化公司、廈門夏新等國內知名的大公司。
據北京阜國數字技術有限公司郝杰總裁介紹,在過去四五年EVD走過了非常艱辛但蓬勃發展的道路。
專家分析,在國際上,DVD的下一代技術分為藍光和紅光兩種,EVD和HDV采用的都是紅光存儲技術。而DVD市場中主要的國際廠商形成兩大技術標準陣營——索尼、惠普、戴爾參與的“藍光DVD陣營”和東芝、NEC支持的HD DVD標準“DVD論壇陣營”都是基于藍光標準。而2003年底召開的國際DVD論壇已將東芝與NEC提出的“HD DVD”確定為新的國際通用標準。
而在中國本土市場,就有HDV、HVD、EVD等三大標準在市場上進行激烈的爭奪,最終的結果現在來看還是一個未知數。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廣播電視處處長白為民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發展自己的EVD標準的目的:一是取得技術上完全獨立的地位;二是規避向國外相關廠家所付的技術專利費。但具體推哪個作為標準,還要看市場發展情況。
我國標準規劃的工作重點
高新技術最顯著的特點是發展快、變化快、更新快、技術含量高。當前,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的標準化已十分突出地擺到我們面前。據賽迪顧問統計,近年來在國內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技術創新也屢有突破。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共1030032件,其中與電子信息技術相關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共198018件,占總申請量的19.2%;對于發明專利而言,這一比例則上升到38.9%,與其他技術領域相比,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數量較多、技術含量高、國外專利申請量大且技術含量高。
據中國標準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房慶研究員撰文介紹,在高新技術相關領域,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對所涉及的高新技術標準化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及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辛勤工作,我國高新技術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已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標準化
在信息技術標準化方面,我國目前已形成了與信息技術國目標準化組織相互配套的技術機構,它們是: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 ISO/IEC/JTCO);全國電子業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 ISO/TC154); 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 ISO/TC46);全國工業自動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 ISO/TC184);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 ISO/TC2ll);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 ISO/TC68)。
標準化工作與信息化工程建設和應用系統開發緊密配合,大大加快了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諸如“金關工程”、“金卡工程”、“金橋工程”、“金稅工程”等等。為配合這些工程建設,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由中國標準研究中心和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等標準化研究機構共同組織,適時編制了《金融電子化系統標準化總體規范》、《EDI系統標準化總體規范》、《CAD系統標準化總體規范》、《三金工程標準化指南》等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這些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在相關的信息化工程建設和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適應信息技術標準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相關的標準化機構均以十分積極的態度緊密跟蹤和研究。如針對多媒體技術的MPEG4標準的跟蹤和研究,對電子商務安全技術標準的跟蹤研究,對Internet域名體系標準的研究,對電子商務標識體系的研究等等。通過這些跟蹤研究,將以最快的速度盡快制定適合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相關標準。
2.通信標準化
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我國的通信技術在傳送網、業務網、接入網、支撐網、電信新業務與遠程信息處理、多媒體通信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得到大幅度發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整的電信標準體系。到目前為止,已經制定的電信標準包括:國家標準342項,行業標準627項,內部標準140項。這些標準化工作對我國電信事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并為我國逐漸成為電信大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能源標準化
高新技術在能源領域主要體現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能效提高新技術。主要負責能源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有中國標準研究中心、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于ISO/TC180)、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子IEC/TC88)、核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于ISO/TC85)、太陽能光伏能源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口于IEC/TC82)。迄今已制定出12項有關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的標準,6項沼氣能標準、18項光伏方面的標準,2項地熱標準6項風能方面的標準以及53項核能標準。 我國能效標準制定和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只有2~3年時間,但是與其他類型標準相比,我國能效標準的研究工作起點較高,標準的制定速度也較快《家用冰箱能效限額與節能評價值》和《管形熒光燈鎮流器能效限額與節能評價值》兩項能效標準已發布實施,中小型電動機、空調、風機、水泵、自鎮流熒光燈、管形熒光燈等能效標準的制定工作均已展開。
4.航空航天標準化
早在80年代,我國航空工業部門就組織制定了《航空工業標準體系表》,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最新版本,并成為國防科技工業標準體系的一部分。航天標準化,伴隨著我國航天工業的發展,也正在發展。目前航天行業標準(QJ)有4000項左右,同時還有國軍標(GJB)級和國標(GB)級與航天有關的標準幾百項。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問題,是航空產品和航天工程的核心問題,因此,標準化作為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的基礎,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5.生物醫學標準化
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是一種新生事物。隨著生物技術醫藥的發展,為了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起到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各國都要在原制定的指南或質控要點的基礎上,對已經批準使用的藥品,針對每個具體藥品的特點,制定出對每一種藥品的質量控制和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在藥品的生產和應用過程中應該是強制執行的,在我國其具體標準有《中國藥典》和《中國生物制品規程》。前者主要是化學藥品和中藥的國家標準,后者則是對生物制品包括生物技術產品的國家標準。此兩項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將藥品這種特殊商品的生產、應用過程納入法制化管理,從而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使之發揮防病治病的作用。
科技部高新技術產業及產業化司司長李健在對記者的回答中指出:高新技術標準是當今技術標準爭奪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我國最有希望實現跨越發展的領域。由于歷史原因,我們在大多數傳統工業領域,已經失去了左右國際標準的機會。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給我們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機會。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尚有許多標準還是空白點。關鍵是,在有些高新技術產業,我們已具備與國外一搏的實力。因此,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加強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合作,進一步加大投入,切實解決長期存在的標準工作與科研工作“兩張皮”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