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科研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行業標準化工作和專業技術標委會管理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為專業技術標委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第三屆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以標準化為手段,抓住機遇,圍繞行業熱點,以為企業服務為宗旨,開拓多種渠道,動員各方力量滿足市場對標準化工作的需求。同時,努力促進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標準進入國際標準,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提高我國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近年來,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SAC/TC124)在工作中摸索和總結了一些經驗,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下面分五個部分匯報。
一、SAC/TC124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 SAC/TC124其工作范圍涉及工業過程中使用的各類儀器儀表、執行機構、控制設備及其構成的控制網絡系統。對口國際IEC/TC65(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和ISO/TC30(封閉管道中流體流量的測量)。SAC/TC124目前下設5個分委會,分別是: · SC1“溫度、物位、機械量儀表及結構裝置分會”; · SC2“控制儀表及裝置、工業控制計算機系統分會”; · SC3“壓力儀表分會”; · SC4“工業通信(現場總線)及系統分會”; · SC5“可編程序控制器及系統分會”。 標委委員和分委會委員共計324人,顧問9人,集中了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制造企業、系統集成商和化工、電力、冶金典型用戶等各方面的專家和知名學者。標委會秘書處設在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秘書處現有工作人員18名,其中:教授3人,高級工程師4人,工程師7人(碩士5人,留學歸國學者3人)。 采標情況 SAC/TC124歸口的現行國家標準104項,行業標準260項,對口的國際標準(IEC和ISO)158項。自第三屆SAC/TC124成立以來,共立項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62項,計劃項目完成后,采標率將達到75%,目前除部分重要技術標準項目待報批以外,其他項目均按計劃進行。以此進度增長,預計到本屆標委會屆滿時,本標委會所歸口的國際標準轉化率將達到90%以上。使原有標準體系不能滿足現代技術發展和用戶需求的被動局面得到改善和緩解。建立和初步完善現場總線技術所涉及的工業自動化控制網絡、系統保證、功能安全、系統安全等重要的基礎標準。 國際標準化情況 截至到目前,本屆標委會共處理各類IEC/ISO投票135項,投票率繼續保持100%。共選派9名中國專家參加了IEC/TC65和ISO/TC30的10個標準起草工作組,提交國際提案3項,參與國際標準制定4項,組團8次,共計36人次,參加國際會議和相關的國際標準化考察、培訓。并于2002年4月在北京成功承辦了IEC/TC65年會,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專家72人出席了本次會議,極大地提高了SAC/TC124在國際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領域的影響,為國內企業了解國際最新技術動態和國際標準化最新進展搭建了平臺,調動了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積極性。 會費使用情況 2002年和2003年SAC/TC124和SC4共收到委員會員費:98000元。兩年內標委會共發送標準10冊,書3冊,僅發放資料一項就支出經費106056元,其他如:印刷費、辦公費、人員費、稿費等全部由標委會秘書處通過多渠道自籌彌補。
二、多渠道建立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 為了加快國際先進標準的轉化,迅速提高采標率,滿足國內自動化產品生產企業開發符合先進技術標準的新產品和國民經濟各行業工業自動化用戶對新技術的急需,本屆標委會成立之初,經過廣泛調研和深入研究后,確定抓住現場總線技術等行業熱點問題和新技術作為突破口,制定了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努力拓展國際標準化合作領域,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的方針。 首先,通過對國際上流行的19種總線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統評估總線質量的16個方面影響因素,對多種總線進行了33個參數的比較分析,寫出了詳細的先進控制網絡技術分析報告。研究報告免費贈送給國內各自動化生產廠商和用戶,使全行業對于先進控制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國內企業在選擇先進技術應用于產品開發時提供了完整、科學、準確的信息,減小了企業產品開發風險,為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標準制定做好了前期準備。 執行國家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VIB4]——《中國現場總線技術評價中心(CCEF)》。該項目是我國科技部與奧地利共和國科學技術合作部確定的政府間合作項目。合作方是在國際現場總線技術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研究機構——維也納技術大學CEF中心(現場總線優化技術中心)。該中心對國際流行的現場總線通信協議進行過長期深入的研究,并且擁有15種總線的演示實驗系統,每年為世界各國的自動化開發廠商和用戶提供大量的技術分析報告,為企業的開發和應用提供決策依據。通過請進來和派出去的方法,對方先后4次派出專家9人次,來我國做巡回演講和工作指導,我們也先后派出10位專家在維也納技術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完成為期3個月或10天不等的技術培訓,這些人員回國后成為我國轉化國際現場總線通信協議標準的技術骨干,大大加快了國際現場總線通信協議標準的轉化速度。利用他們的技術優勢,幫助我們消化理解先進的工業通信協議標準,為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體系做出了貢獻。 在該政府合作項目的帶動下,標委會分別與國際現場總線技術的主要開發單位,德國西門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部、法國施耐德電氣集團公司、德國菲尼克斯電氣公司、日本三菱電機公司等多家國外工業自動化領域的跨國公司建立了標準化業務合作關系,在將其先進的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轉化為我國標準的同時,建立了國內首家包括多種總線技術的工業通信網絡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立,為國內從事現場總線研究開發和使用的有關單位培養了現場總線技術方面的綜合人才;為企業按照標準協議開發控制網絡產品提供標準一致性和設備的可互操作性提供了實驗條件;也為消化理解國際現場總線標準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奠定了硬件基礎。
三、以標準化為平臺,全方位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活動和為企業產品開發服務 幾年來,結合國內的科研工作和產品開發,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標準的消化吸收完成了一系列的標準轉化工作,標準采標率由原來的不足30%提高到75%。建立現場總線技術所涉及的工業自動化控制網絡、系統保證、功能安全、系統安全等重要的基礎標準。使原標準體系得到初步改善,初步滿足了自動化和工業通訊技術發展之急需。自本屆標委會成立兩年多以來,先后制定完成的涉及安全及通訊方面的重要標準有:《電器/電子/可編程電子安全系統的功能安全》系列標準、《基于Modbus協議的工業自動化網絡規范》系列標準、《控制與通信總線CC-Link規范》、《測量和控制數字數據通信工業控制系統用現場總線 第3部分:Profibus規范》、《測量和控制數字數據通信工業控制系統用現場總線 第8部分:Interbus規范》等約15項。 取得初步成果后,恰逢國家大力實施“專利、標準、人才”三大科技發展戰略。標委會抓住機遇,以標準化工作為平臺,整合委員單位的技術力量,為國家重點課題項目服務,在標準的深度、難度和前瞻性研究方面集中精力攻關。標委會參與承擔的國家課題項目有: a) “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要技術標準研究”課題:《工業控制網絡及工業自動化功能安全標準研究》 b) 國家科技部科技基礎性研究專項:《流程工業用現場總線通信功能及安全標準研究》 c) 國家科技部科研院所開發研究專項:《養殖業水質測控用低成本總線控制系統》 d) 國家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VIB4]:《中國現場總線技術評價中心》 e) 參與國家“863”計劃:《基于高速以太網技術的現場總線控制設備研究開發》 f)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重點項目:《基于工業以太網的先進控制系統標準體系研究》 這些研究項目的開展和科研經費的落實,為標委會的標準制定工作和國際標準的轉化工作提供了技術和資金保障,調動了標委會委員單位參與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標委會在行業技術工作中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標準化工作與國家科技攻關等工作密切了聯系,形成相互促進的依從關系,這也就為通過標準,及時有效地促進科技創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為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服務的同時,始終不忘為企業服務,努力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能力,讓企業見到直接效益。在過去注重標準宣貫、人員培訓的基礎上,通過創辦網站、合辦期刊雜志、組織技術論壇等形式,及時將國內外技術發展動態和最新進展傳遞給廣大企業。免費將國內自動化儀表生產企業開發的網絡產品掛接在我們的實驗室的網絡設備上,進行通訊協議標準的一致性測試,并為其新產品開發提供咨詢。促成了上海自儀股份和SOFTING公司合作開發PA產品,中國四聯集團與西門子公司的開發合作,得到了中外雙方的認可和贊揚。 另外,在人才培養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與合肥工大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選派10名技術骨干到國外進行技術培訓。這些同志現在都成了我國轉化國際現場總線通信協議標準的技術專家,為促進國際現場總線通信協議標準的轉化和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四、將自主知識產權的EPA技術加入到國際標準,打破國外大公司的技術壟斷 由于我國的工業自動化技術和產業基礎較薄弱,其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長期以來,我國從未在IEC/SC65C工業通信領域提交過新工作項目建議,即使在“現場總線國際標準大戰”時期,各種主流的現場總線技術都納入到了國際標準中,由于我國沒有享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總線技術,也沒有提出過工作草案和作出實質性的貢獻,而是一直處于跟蹤研究的狀態。IEC/SC65C的標準起草工作主要由德國西門子、美國羅克韋爾、霍尼維爾、法國施耐德等大型跨國公司壟斷,其他國家或公司獨立提出的新工作項目很難獲得通過。 將我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高新技術提升到國際標準則是我們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國際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效地確立、保護和推廣自己的技術,并應用該技術開發系列的網絡儀表產品。將EPA(工廠自動化用工業以太網)通信協議加入到國際標準中,是國家“863”計劃“基于以太網技術的現場總線標準和工業控制設備(EPA)”研究項目的主要任務之一。 2003年4月,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24)就EPA加入國際標準的問題向國家標準委的有關領導做了專題匯報,得到了國家標準委宿忠民副主任、劉霜秋部長和張琳部長的大力支持,為我們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樹立了強大的信心。 2003年5月19日,IEC/SC65C發布了新工作項目65C/306/NP“測量和控制數字數據通信 實時應用中基于ISO/IEC8802-3的通信網絡行規(以下簡稱RTE)”,該NP屬于65C/WG1,其標準范圍為擴展ISO/IEC8802-3以太網的實時要求,定義網橋、網絡要求等;但該NP同時明確指出行規僅包含IEC61784(IEC61158附加TCP/IP)涉及的七個通信行規集,即:FF、ControlNet、Profibus、P-net、WorldFIP、Interbus和SwiftNet。這實際上已將包括EPA在內的一些基于實時以太網的解決方案拒之門外。 2003年7月,SAC/TC124通過中國IEC國家委員會向IEC/SC65C推薦了兩名EPA專家組專家參加65C/306/NP項目。2003年8月28日至8月29日,IEC/SC65C/WG1工作組會議(RTE第1次會議)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以SAC/TC124委員組成中國代表團的三名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在本次會議上,我國專家向工作組介紹了EPA協議的結構框架,并聯合了法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的專家們對RTE項目的范圍提出了質疑,經過艱苦努力,幾經反復,最終使項目發起公司做出了讓步,對標準的范圍進行了擴展,從而使IEC61158以外的通信協議有可能加入到正式的國際標準中去。本次會議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總線通信協議EPA首次亮相國際舞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EPA協議最終加入國際標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3年10月~12月間,國家標準委國際標準部、高新技術部利用各種渠道在IEC/SC65C各成員國間進行了有建設性的溝通工作。2003年11月~12月間,國家標準委高新技術部劉霜秋部長親自帶隊與SAC/TC124的有關專家共同赴美國和加拿大與SC65C的主席、秘書長、MODBUS組織的負責人、ROCKWELL公司的代表、SC65C總協調人等進行了磋商和談判,對該項目后來進入國際IEC標準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經過前期鋪墊和努力,2004年1月,中國代表團在法國召開的SC65C聯合標準起草工作組會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會議一致通過在2004年底,擬將我國自主開發的工業控制網絡協議EPA作為IEC的PAS文件發布。 EPA成為目前IEC正在制定的國際標準IEC61784-2的9種子集之一,編號為CPF14。在2005年IEC61784-2的CDV投票之前,要求將EPA具體內容寫入國際標準草案中。 IEC61784-4(工業網絡通信安全行規)由我國專家負責“訪問授權”標準部分的編寫工作。 EPA列入國際標準,標志著我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內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在工業通信領域擁有了自主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大公司對工業控制網絡技術的壟斷局面,為我國自主開發智能儀表提供了機遇。
五、經驗和體會加入WTO后,加快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一體化進程。如何保護民族產業,促進自身發展,把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推向國際,使之得到承認,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工業控制網絡技術從采用國際標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到消化吸收技術創新,最終將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PA技術納入國際標準。我們為此作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的經驗和體會可以歸結為: 正確把握行業技術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方針; ·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開展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 · 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標準和相關的技術服務體系; · 明確責權利,充分調動和發揮標委會委員單位和專家的積極性; · 消化吸收先進技術,以標準為平臺,加入國家和企業科技創新體系; · 爭取國家、外資和企業的支持,多渠道開辟標準化研究和工作經費; · 求真務實,兢兢業業做好標準制修訂和標委會日常管理工作; · 樹立和堅持服務的觀念和思想,為企業提供多方位的技術、經濟信息服務。 成績說明過去,差距影響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埋頭工作,充分調動國內外自動化行業生產、科研力量,發揮其參與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加大國際標準采標力度,為促進國內自主開發的工業控制網絡技術的產業化,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此,衷心感謝國家標準委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多年來給予的關心和指導,感謝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各委員單位及委員們的大力支持。
200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