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主義”應改寫國際標準格局
- 發表時間:2004/08/07
-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近年來,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問題日益頻繁地成為業界和媒體關注的熱點。一連串的反傾銷、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訴訟給“中國制造”帶來了越來越明顯的危機。WAPI事件對中國高科技標準帶來的巨大沖擊讓人刻骨銘心。不久前,全美亞洲研究所又針對“中國標準”問題,拋出反對中國制定標準的特別報告,以所謂的“技術民族主義”對中國橫加指責。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實驗室于7月20日在北京主持召開“新全球主義:我國高科技標準戰略研討會”,著名經濟學家、IT研究專家和實業界人士在一起共同商討我國高科技標準戰略。研討會最后還發布了《新全球主義:我國高科技標準研究報告》。 打破“舊秩序” 建立“新體系” 本月初,全美亞洲研究所發表的這份“特別報告”,題為《中國加入WTO后的技術政策:標準、軟件及技術民族主義實質之變化》。報告發表后,立即引起我國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該報告從美國政客關心的角度,系統提出中國“新技術民族主義”概念,認為主導中國技術強國路線走向的,將是介于完全封閉的技術民族主義與完全開放的技術全球主義之間,利用全球化促進民族利益的“新技術民族主義”。 此時問世的《新全球主義:我國高科技標準研究報告》,則與全美亞洲研究所的“特別報告”針鋒相對。據了解,這也是中國民間第一份全面反思高科技發展之路及中國對策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厚達70多頁,在印刷版發行之前,其網絡版已經被網民無數次下載。 報告指出,市場換技術、制造大國、政府主導和企業單干的思路都存在問題,中國必須通過制定高科技標準實現產業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的和平崛起。自主制定標準已經擺到中國的面前,隨著舊全球主義標準秩序的轉型、中國企業技術實力的提升,通過適當的戰略,中國有能力制定自主知識產權標準。 報告提出建立“新全球主義”高科技標準體系,其思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改變過時的標準政策,拋棄單純的“采標”和“參標”的思想。其次,加快反壟斷法以及相關規則的制定。再次,倡導企業主導的標準制定。另外,充分鼓勵行業協會真正代表企業的利益,鼓勵行業協會成為技術聯盟和技術標準的支撐力量。 “新全球主義”得到業界支持 新全球主義報告直接針對西方對中國“新技術民族主義”的無理指責,提出建立“新全球主義”高科技標準體系,受到很多國內學者的好評。 “在許多次的標準之爭中,美國人通過談判,直接打擊了他們所認為的技術民族主義者。”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常務副主任姜奇平說,“中國不但有動機而且有能力奉行強勢的標準政策,其動機來自中國對標準制定在商業、安全和文化上的利益。這些利益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現代歷史”。 有專家指出,“新全球主義”的主張代表了一種民族精神。國內著名IT評論人方興東說,“技術標準的核心問題是精神層面的問題,而不是技術水平問題。真正的窮人主要窮在精神上,如果這個窮人不認為自己窮,他就有可能擺脫窮困。現在政府也好,媒體也好,產業也好,都處在一種悲觀情緒之中。這個報告本身是希望大家能夠擺脫悲觀的狀態,擺脫窮人的精神困境”。 對于如何實現“技術全球主義”,有專家主張更好地發揮協會在標準制定中的作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張路雄說,現在行業協會起的作用遠遠不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在協會里邊發揮的作用有限。另外,中國很多企業有過度競爭的傾向,合作太少。同時,有學者強調政府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者朱彤指出:“政府的作用不應該是主導,而是創造一個穩定的、有良好預期的市場環境和產業政策。” 此間,國內外有一些輿論認為中國“新技術民族主義”是一種廉價的情緒,是簡單的反全球化。對此,社會學家周鴻陵認為,“新全球主義”并不是排斥全球化,而是在全球化這樣的背景下去制定標準。她說:“我們不能一方面反對別人濫用標準,同時自己再去濫用標準。在標準的制定過程當中,我們要進行合理的分工,共同創造一個新的標準的環境。最后達到一個新的全球主義下的共同繁榮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