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診斷》解讀
- 發表時間:2018/07/05
-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登革熱診斷標準()》于2008年發布,作為診斷登革熱的依據,為該病的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登革熱病例病原學早期快速診斷、臨床表現、疾病轉歸、病例管理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快速、特異、敏感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可以使用簡單的儀器設備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檢測出結果。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對登革熱的嚴重性診斷提出了全新的分類,提出重癥登革熱的概念,方便臨床管理。基于以上情況,結合當前登革熱熱流行病學、臨床診斷與治療、實驗室檢測技術最新進展,對登革熱診斷標準進行修訂。
本次修訂增加發病5天內的登革病毒NS1抗原檢測陽性作為臨床診斷的指標之一。主要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登革熱診斷,治療和防控指引(2009)》中指出,登革病毒NS1抗原在初次和二次感染的病人血清里以免疫復合物的形式存在,在疾病的早期具有較高的濃度,發病后9天內可以仍然可以檢測到,較核酸檢測時間長。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發布的《登革熱臨床管理手冊》中已經將檢測到登革病毒NS1抗原作為登革熱實驗確診的依據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在《登革熱防控全球戰略(2012-2020)》中再次指出,登革病毒NS1抗原快速檢測可以作為登革熱的常規檢測方法,可以在初級衛生保健中心,區域中心和參比中心開展檢測。目前,
國外已有多個商品化試劑盒用于檢測登革病毒的NS1抗原。
將原標準臨床診斷病例中“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刪除,新增加“重癥登革熱”條目,其臨床表現的內容也相應進行修改,調整為“具備嚴重出血、重要臟器嚴重損傷、休克中任一項。”
增加重癥登革熱的高危人群和早期識別重癥登革熱的預警指征。主要依據為: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出版了《登革熱:診斷、治療、預防控制指南》,對登革熱的嚴重性診斷提出了全新的分類,提出重癥登革熱的概念,將“登革出血熱”和“登革熱休克綜合征”重新整合,方便臨床管理。
相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