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題:標準化戰略——實現從制造大國向技術強國轉變的根本之策——訪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大中國區委員曾強 中新社記者 趙勝玉 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目前正處于由以市場換取資本和技術向以市場換取技術和標準轉變的關鍵時期。能否實現這一重要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主動權,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以致決定著中國由目前的制造業和貿易大國向技術和貿易強國轉變的進程。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大中國區委員曾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推動這一轉變,關鍵在于政府與企業互動,抓住機遇,搶先在制造業產品與網絡技術的結合中實施標準化戰略。 曾強稱,“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他說,標準是國際貿易中的雙刃劍,既可用以促進出口,又可用以抑制進口。其中技術標準已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發展貿易、保護民族產業、規范市場秩序的重要手段。 雖然中國目前擁有二點六億全球最大的移動用戶群,但GSM、CDMA核心技術卻完全掌握在歐美少數幾家公司手中;雖然中國外貿總額已達八千五百多億美元,居全球第四位,但一半以上的出口掌握在外資、合資企業手中,非外資合資企業的出口以勞動密集型和低端產品為主。特別是中國的進出口過分依賴歐、美、日三大市場,而這三大市場與中國的互動結構竟是驚人的相似——標準化制約型結構。即:歐盟、北美、日本控制產品的設計、品牌、核心技術等一系列標準,而中國僅負責加工、裝配環節和物流配送等低附加值和薄利的勞務。這種狀況使中國成為徒有虛名的制造者。其危險性在于歐、美、日始終處于以標準控制價值鏈的制高點;中國則只能憑借低廉勞力長期處于遠離最終用戶、遠離標準制定的價值鏈的低端。一旦人民幣升值或周邊國家更廉價的勞動力出現使中國勞動力成本不再具有競爭優勢時,中國將處于外商轉移和失去訂單的危險境地。這將引發沿海高度依賴外貿的城市經濟、就業、外匯等一系列風險,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