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以拉曼檢測技術為核心的翡翠鑒定團體標準發布并實施
- 發表時間:2018/02/26
- 來源:
2018年2月12日,廈門市古代藝術品研究會組織相關專家,對以拉曼檢測技術為主要手段的首例翡翠鑒定系列團體標準《》及《》進行了審查。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標準的制定,是首例在國家標準的框架下,相關國家標準具體實施的有益補充和完善,填補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團體標準的空白,具有開創性意義和良好的現實示范作用。
玉文化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翡翠被譽為“玉中之王”,它流光溢彩,絢爛奪目,是玉中價值最高的一種,歷來深受國人的喜愛。翡翠由于形成年代悠久,礦物成分十分復雜,如何鑒定翡翠,判別一件翡翠是否為天然翡翠,以及如何鑒別假冒的翡翠,一直是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2017年10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新國標《珠寶玉石
鑒定》中,拉曼光譜分析首次被列入寶玉石的檢測項目中。為響應新的國家標準,廈門市古代藝術品研究會牽頭并組織廈門市寒江雪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發起,并聯合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集結多位博士及資深翡翠收藏家、鑒賞家十數名,歷經六個多月的反復研討及百次樣品的檢測,組織并起草了國內首例以拉曼光譜為主要檢測分析手段的翡翠鑒定團體標準--《》()及《》()。
拉曼光譜分析法是基于1928年印度科學家拉曼在實驗中發現的拉曼散射效應。它是一種研究物質分子結構特征的有力手段,具有非破壞性、非接觸性的檢測特點。拉曼光譜的應用范圍遍及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用其鑒定寶玉石,根據的是來自礦物分子結構基團的本質信息。翡翠的主要組成礦物--鈉鋁輝石的拉曼光譜特征非常明顯,而傳統工藝中用于拋光的蟲蠟的拉曼光譜和非天然翡翠中用的環氧樹脂的拉曼光譜各不相同。拉曼光譜在鑒定天然翡翠、非天然翡翠(充填/注膠/染色)和非翡翠(假冒翡翠)上十分靈敏且準確可靠,有效填補了現行紅外光譜的不足。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研究并使用拉曼光譜,距今有20多年的歷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作為此次標準起草單位之一的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拉曼光譜技術上,亦是全球領軍的科研機構之一。
該系列翡翠團體標準的發布,是我國寶玉石檢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僅順應了寶玉石檢測科學數據化的迫切需要,對于翡翠行業和其他寶玉石行業的良性發展,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標準也是廈門市古代藝術品研究會在2017年11月發布的《》()、《》()和《》()的基礎上發布的第二批有針對性的實用團體標準。相關標準的研制和發布,標志著廈門市古代藝術品研究會的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