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勁松:標準——智能制造的助推器
- 發表時間:2019/10/11
- 來源:
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是以測量控制與自動化、儀器儀表、工控信息安全技術為研究重點的科技機構。該所承擔了四個國家標委會的秘書處工作,包括SAC/TC
124(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SAC/TC 338(測量、控制和實驗室電氣設備安全)、SAC/ TC 526(實驗室儀器及設備)和SAC/ T C
4 2 6(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聯合承擔)。它還負責I E C/SyC SM(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IEC/TC
65(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IEC/TC 66(測量、控制和實驗室設備安全)、ISO/TC
30(封閉管道中流體流量的測量)國內歸口管理工作,并推進我國自主技術為IEC/SyC SM、IEC/TC 65、ISO/TC 30、IEC/TC
66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化》采訪了所長歐陽勁松,請他談談對智能制造領域的影響以及如何參與IEC工作。
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進程如何?怎樣用來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
歐陽勁松:國內外多數專家都認為智能制造能幫助工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效率,還能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因此,智能制造被列為我國或者整個工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智能制造對技術的要求很高,而且涉及大量信息處理和傳輸、智能化技術,而化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沒有做到化,我們制造的系統和生產設備就沒法實現互聯交互和信息共享利用。
而中國的現狀是什么呢?德國要實現工業4.0,可中國工業大量仍然處于3.0、2.0甚至1.0階段。如果現在我們盲目地追求高大上,就無法打牢基礎,還會造成資源浪費。
我國的很多工業還停留在所謂的機械化階段,甚至連自動化都沒達到,而且沒有完全建立現代化的管理制度、物流體系和網絡體系,所以還談不上大規模地達到工業4.0階段。因為我國的工業發展很不均衡,各行業采用的信息化手段也千差萬別,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是用激進的方式推進工業發展。因此,我們要對現在的工業進行仔細的“分級診療”,給出解決方案以及支撐方案的技術、產品服務體系。
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第一,用什么手段來診斷我們的工業現狀和單個企業?第二,要對其發展程度進行統一規劃,這應該是由化來支撐的。首先,要達到什么和要求?如何進行考核?這些問題靠合同是很難規定的。其次,要將融入整個社會生產體系。化工作還可以幫助搭建云架構或數據平臺,將這些產品信息、生產要素等整合起來。因此,是分析現狀,落實先進技術,促進企業應用并且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機構和化工作者在化發展中發揮著什么作用?
歐陽勁松:化是一種工具,一項技術,一門管理,也是法律法規落實的一種手段。法律法規、相關政策以及各部門的參與對于化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我認為政府的推動和服務與化發展密不可分。另外,化工作者要將科研和產業結合才能產生優秀的。所以化工作者要深入了解中國化的文化建設,化工作的績效評估等等。
我認為,最近幾年,我國在化領域取得的成績與國家化管理委員會以及現在市場監管總局領導的奮斗有很大關系。他們把化工作滲透到科研產業的各個領域,從政府、企業到科研人員,甚至基層老百姓,都或多或少知道用化來保護自己,甚至拓展自己。我國化圈子不斷擴大、相關技術和服務的提升與政府機構的參與和推動密不可分。
如何更好地參與IEC工作,使行業實現更均衡的發展?
歐陽勁松:化工作越開放,就能獲得越好的資源,可持續工作就能做得更好。如果你能代表某個領域參加國際化活動,這既代表國家的信任,也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此,你要了解整個產業特點和共同訴求以及充分了解每種技術產業發展情況,才能自信地參與國際化工作,才能既反映中國的問題,又為全球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議。
參加IEC工作,首先要有開放的心態,并且長期參與行業及科研工作。其次,要深入了解IEC的國際規則,這些規則可能需要長期的沉淀學習和實戰才能熟練掌握。第三,應充分了解國際的制修訂程序和運作規則。國際的目標是成為通用,而非個體。第四,得有一個既懂外語又懂技術,熱愛并了解國際化工作的團隊。最重要的是,要有公開、透明、完善、嚴格的管理辦法,來幫助實行規范嚴格的國際化規則。
儀綜所通過參與國際化工作得到了國際認可。我們所承擔的一個標委會里有四位IEC
1906獎獲得者,全國首屈一指。為什么認可我們的專家呢?因為他們為IEC作出了巨大貢獻。化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我們作出了貢獻,受益的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