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的建立
- 發表時間:2004/09/23
- 來源:《中國標準化》
一、提高我國紡織品生態標準水平的必要性 隨著國際貿易中的多邊自由貿易關稅壁壘的弱化,衛生、安全、環保以及生態等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正紛紛登臺亮相,一些繁雜的標準、苛刻的法律法規層出不窮。 1992年,德國政府首次向國際公布了《食品及日用消費品法》。以后,又相繼頒布了第二十四修正案,禁止生產、進口和銷售含有22種對人或動物致癌作用的芳香胺染料(包括顏料、某些助劑)的紡織品。 1996年9月18日,荷蘭政府頒布了禁用染料的有關法令。 1996年1月,瑞典化學品監督局決定,加強對進口紡織品的檢驗,以防止引起過敏癥和癌癥的有毒物質隨紡織品傳入瑞典,如果違反將被處以罰款,甚至監禁。 美國以AATCC為代表,要求對進入美國市場的紡織品、染料和中間體等都要求有擔保證明。 歐盟統一市場議會通過了對有公害的物質拒絕入境的決議紅皮書,決議對市場的商品實行無公害檢驗合格證制度,由有關部門對市場零售商的上架商品進行隨即抽樣檢查,對不符合法令的要處以罰款,并視其造成危害的程度而處以巨額罰款、監禁及商品的無條件銷毀。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因不符合環保要求,我國每年有幾十億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為此,迅速建立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加強生態紡織品標準化管理工作,提高我國紡織品生態質量水平,對打破國外技術壁壘,促進我國外貿發展,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紡織品的健康安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其一,原料生產和加工過程的安全性,這是安全性控制最為關鍵的內容,包括天然纖維生產(種植、飼養)及產品加工過程的安全性,即對環境無污染、對生產者無害和產品自身不受污染;其二,紡織品消費的安全性,主要指紡織品中殘留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供符合人體健康要求的紡織消費品;其三,紡織品處理的安全性,應盡量減輕紡織品回收利用、可自然降解、廢物處理與焚化及其殘渣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污染。 近幾年,我國開展了有關研究工作并制定了相關標準,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對紡織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及控制技術和監測方法研究的速度大大滯后于國外出臺標準的進程。被列入歐洲的紡織品有害物質清單的項目中,我國仍有不少項目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特別是對原料的生產過程、紡織品的生產工藝、環境對人體健康的關系缺乏研究,國外廢棄的原料和生產工藝,國內仍在沿用,這將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和人身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前不久歐盟通過的“關于申請紡織產品歐盟生態標簽”的協議,對紡織品提出更嚴格的要求,涉及到紡織原材料、生產和消費各環節。國外這些綠色標準對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我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如果不加快研究紡織品的環保安全和健康性,緊緊跟上國際的綠色潮流,不僅我們的紡織品出口會受到重創,而且也擋不住國外不良產品的進入,不能保證我國人民的穿著健康。為適應國際潮流的發展,保障人類健康和保護環境,應從不同角度對紡織品的環境和健康性進行研究。 迅速提高我國紡織品生態標準水平,這對提高我國的檢測技術水平,推動我國的生態紡織品的發展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建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的總體目標和研究內容 為保障人類健康和保護環境,需從不同角度對紡織品的安全健康性進行研究。應對檢測、評價等基礎性工作對紡織原材料、生產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對纖維原料的種植生產、燃化料助劑、紡織生產以及紡織品可降解性等生產加工的各環節提出具體的控制指標和實施措施。這樣才能對紡織、農業、化工等相關企業的原料選擇、生產加工、貿易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生產出符合環保健康要求的紡織品。 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的建立要圍繞資源環保健康紡織品標準的總體目標來進行。主要有下列內容: 1、通過制定紡織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原材料(包括天然纖維、化學纖維、染化料助劑)中的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可以提高紡織行業的生態生產意識,促進紡織工業采取有效措施,將最終紡織品的有害物質降低到最小限度。 2、制定紡織品及紡織原料中各種有害物質的檢測方法標準,統一我國的紡織品有害物質檢測手段,完善和提高我國紡織品的有害物質檢測技術水平。 3、制定功能性紡織產品和可降解性紡織產品的評價標準,以指導和推動企業高性能、高技術紡織新產品的開發,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我國紡織產品的水平及國際競爭力。 4、形成國際接軌的系列推薦性的環保健康紡織品國家標準,為紡織行業提供技術支持,引導企業實施標準,最終達到紡織品的生產、消費和處理整個生命鏈的環保健康性的目標。 環保健康紡織品的標準體系主要包括:有害物質限量及相關產品標準、有害物質及有關產品的檢測方法標準兩類標準。其中限量標準按紡織產品的生命鏈分為生產過程、消費過程和處理過程。以上標準按性質又可劃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由于強制性標準具有法規的性質,執行力度大,僅選擇保證消費者安全的最基本項目進行控制。推薦性標準設計的內容較多,指標水平較高,起著鼓勵企業向更高水平努力的引導作用。 標準體系的研究還包括企業對標準適應性研究,即對標準實施后的情況進行跟蹤,掌握我國生產實際水平,預測標準是實際環保健康標準體系形成后對企業帶來的收益及造成的影響,并積極提出標準實施要點和指導性建議。 紡織工業的生產鏈包括原料加工、紡紗、織造、印染、后整理加工和服裝制成品加工等。紡織品的有害物質除生產工藝不當會過量殘余外,有部分是上游原料帶來的。 因此,我們對紡織品生態的研究必須從原料的生產、加工盜版制品生產過程、有害物質含量檢測方法、功能性產品的評價方法及對紡織品可降解性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研究。 1、紡織原料及紡織生產的有害物質限量指標的研究 通過對紡織原料及紡織生產過程的安全健康限量指標的研究,制定出各個環節的有害物質限量指標,可以從源頭控制有害物質,為提高最終產品的安全健康性奠定基礎,也為生產企業選擇原料和工藝提供技術指導,有利于整個紡織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2、有害物質含量檢測方法的研究 Oeko-tex S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標準2002年版本列入考核的內容多,公布的檢測方法很少,未公開的檢測方法都具有相當難度。因此,我們應加強對紡織品有害物質檢測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探討。 3、功能性產品安全健康性的研究 功能性產品對人體的健康性不容忽視。人們在接受抗菌、防紫外線、阻燃、防靜電、放水燈功能性紡織品的同時,忽略了功能調理劑可能會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危險;另一方面,又相當數量的功能性產品沒有評價方法和指標,因此應加強紡織品功能性試驗方法和評定指標的研究。 4、紡織品可降解性評價的研究 日用紡織品中近半數產品為合成纖維制成,一次性紡織品也多為合成纖維材料,其廢棄物難以降解且無法回收利用,焚化還會產生有害物質,造成環境污染。因此人們已經研究開發自然環境下能自行分解、腐爛,而不污染環境的可降解性纖維。目前對紡織品降解性能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檢測方法,用戶無法了解產品性能并選購使用。因此應加強可降解紡織品試驗方法、評價指標等基本概念等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