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在线观看_亚洲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盗摄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国产一级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

歡迎來到寰標網!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會員
當前位置:首頁>標準動態
國內標準動態

標準領航增材制造

  • 發表時間:2018/10/19
  • 來源:

    增材制造是什么?
    盧秉恒院士給作了一個通俗的比喻——“燕子壘窩,就銜泥巴一點一點壘起來”,他說,增材制造是相對減材制造和等材制造,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又稱三維打印或3D打印。
    盧秉恒,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2018年9月7日,他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增材制造快速發展,標準化對此有著重要意義。
    他在當天召開的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屆三次會議上,強調了向記者陳述的觀點:“需充分發揮標準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以標準促發展!”
    起步不晚
    西安,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屆三次會議上,盧秉恒院士翻閱著大會工作報告,報告上有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共鳴 ——
    “我國增材制造標準化工作起步不晚。”
    2018年9月7日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屆三次會議現場
    這首先要感謝73歲的盧秉恒院士30多年前的一次身先之舉。
    當時他還在一個工廠里,就曾碰到過這樣的問題:想開發一個產品,模具卻很難做。后來一個美國的教授來,講這個技術——不用模具,直接就把一個比較復雜的零件做出來。“正好我1992年到美國去了,到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就在那兒我發現了這個技術,很神奇,怎么一下子就把一個零件給做出來了?這使我感到很震動!”這就是3D打印技術。盧秉恒院士憶及此事,在今天云淡風輕的神情里,仍意有唏噓。
    他的專業直覺告訴他,這個技術非常必要,可能帶來制造模式的一場革命!
“我看到這個東西在工業中確實有用,我覺得應該研究。”于是,當國際上3D打印方興未艾的時候,盧秉恒第一時間將未來的視線定位于增材制造研究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畫卷徐徐展開中,3D打印的中國故事開篇了……
    3D打印是制造業有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改變了傳統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具有重大價值。促進中國制造上水平,既要在改造傳統制造上補課,同時還要瞄準世界產業技術發展前沿。
    盧秉恒院士說,我國3D打印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針對國際上的主流技術,我國都已開展研究,也開發出了自己的裝備,甚至領先于國外。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標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他說:“標準對支撐增材制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現代化建設超車加速、百業發展的格局中,如果說3D打印的中國故事較之歐美起筆稍晚的話,那么3D打印在中國的標準故事則適時地響應了——
    這仍然要感謝盧秉恒院士在3D打印標準化全局中的身先之舉。
    2016年4月21日,晴空里飄著些許暖意。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盧秉恒院士擔任首屆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這消息也攜著暖意,拂過了政產學研各方人士的心頭。
    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適時成立有什么重要意義呢?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寄予重望,要以之推進增材制造標準化工作,促進增材制造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搭建了一個集標準研制、應用、交流和共享于一體的技術平臺,在增強增材制造標準有效供給的同時,將有效提升我國增材制造標準國際化水平。
    在此之前,2014年,中國就已實質性參與3D打印國際標準化。
    當時國際上3D打印標準化正好剛剛起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立了ISO/TC261增材制造技術委員會,開展增材制造技術的國際標準制定工作;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成立了ASTMF42增材制造技術委員會,開始研制增材制造技術標準;歐盟發布了《3D打印標準化路線圖》,規范增材制造標準化發展戰略方向。
    中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成為ISO/TC261的P成員國。
    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ISO增材制造技術委員會國內技術對口單位。
    如果說3D打印在中國的標準故事起筆不晚的話,那么中國3D打印的國際標準化故事則起筆不俗了!
    特別是2018年,在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3年來的有力作為下,我國增材制造標準化超車加速,標準故事譜新篇,而且份量可以達到歷史性的一頁。
    4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
    這是首批。
    盧秉恒院士手中的工作報告里,總結了這一成果:根據國家標準委2017年第32號及2018年第6號公告,由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組織起草并歸口管理的《增材制造 術語》、《增材制造 文件格式》、《增材制造 工藝分類及原材料》、《增材制造 主要特性和測試方法 零件和粉末原材料》首批4項增材制造國家標準已正式發布。、兩項國家標準的實施日期為2018年10月1日,、兩項國家標準的實施日期為2019年3月1日。
    這4項標準做了什么事呢?
    首次統一了我國增材制造方面的基本術語和定義,明確界定了與世界主要國家相統一的增材制造材料擠出、定向能量沉積等7大主流工藝的分類方法,給出了具有一定引領性的AMF文件格式要求,規范了增材制造零件和粉末原材料的主要特性和測試方法。
    “一來,對促進我國增材制造的規范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來,也為制定更多的增材制造標準、建立和完善增材制造標準體系奠定了基礎……”
    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屆三次會議上的專家紛紛告訴記者。
    1項國際標準正式立項——
    這是零的突破!
    2018年7月,由我國主導制定的第一項增材制造國際標準《信息技術 3D打印和掃描增材制造服務平臺框架(AMSP)》正式通過ISO/IEC/JTC1立項,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代表作為項目負責人。
    這事還是起步于兩年前。作為ISO/TC261的國內技術對口單位,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在組織好國內專家參加各類增材制造國際標準化活動、做好國際標準征求意見工作的基礎上,于2016年首次提出該國際標準提案,經過ISO/TC261年會及數次ISO/IEC/JTC1電話會議討論,最終達成。
    這是一個提升我國增材制造標準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事件!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本刊記者獲得的消息,也像這鱗次綻放的花朵,含苞的緊挨著盛開的——
    另有一項中國主導國際標準提案,正續寫出3D打印國際標準化故事更深一筆:在2018年4月ISO/TC261第11次國際年會中,我國新提出1項關于增材制造成形精度檢測國際標準,寫入ISO/TC261第11次會議決議,并委托ISO/ASTMJG52對標準提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在2018年9月份新加坡ISO/TC261第12次年會中繼續討論;
    截至目前,第二批已然立項的10項國家標準研制正在持續推進:其中《增材制造 設計 要求、指南和建議》《增材制造 云服務平臺模式規范》《增材制造塑料材料粉末床熔融工藝規范》等3項國家標準已完成報批即將發布,還有5項國家標準正在起草過程中,其余兩項國家標準即將公示;
    2018年9月7日的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會上,提出了“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2018-2020年)”,編制形成了行動草案并深入討論:這是關乎未來一段時期增材制造標準化“四梁八柱”內容的關鍵動作,體現了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我國全面實施標準化國家戰略時的關鍵決心!
    故事還在持續。
    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是盧秉恒院士經常提及的一個詞——
    這話是與國家標準化戰略實施理念同頻共振的,《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基本原則中有重要的兩項,就是協同推進,創新驅動。
    我國增材制造標準化的協同創新早就開始了!
    政策的協同創新是有目共睹的。
    北京中南海,李克強總理曾主持國務院專題講座,特邀盧秉恒講授先進制造和3D打印技術,召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以及央企、金融機構負責人等共同聽課。盧秉恒表示,先進制造和3D打印的題目是國務院領導選定的。這意味著在政府決策層面,對世界產業技術發展新趨勢的看重非同一般,特別是3D打印這樣的尖端技術創新。
    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籌建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首批布局的國家創新中心之一,聚集增材制造領域的優勢科研團隊、優勢技術公司、主要工業界用戶和投融資機構協同創新,促進增材制造共性技術研究、標準制定及產業化轉化。
    2018年3月,國家標準委批準籌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先進制造工藝及關鍵零部件),將先期在增材制造領域建設分基地,優化整合增材制造領域國內外優勢技術資源,協同探路標準創新,以標準支撐和引領增材制造有序、健康發展。
    盧秉恒院士領銜的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編制了《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版)》《“十三五”技術標準化科技創新規劃》等政策規劃,積極支撐國家標準委組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試點、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等試驗項目。
    坐在記者對面,百忙中的盧秉恒院士看上去有些疲憊,然而頂著疲憊,他還不忘提出對增材制造標準化工作下一步的希望,“建議國家標準委多立項”,因為“3D打印這樣的新技術,標準很缺乏”。
    市場的協同創新是前景可期的。
    盧秉恒院士告訴記者:“要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健全統一協調、運行高效、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撐統一市場體系建設。”
    要激發團體標準發力。國家鼓勵以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為目的,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團體標準于2018年1月1日實施的新《標準化法》中,首次獲得法律地位,成為優化標準供給結構,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的重要手段。
    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加強與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協會等相關社會團體組織、產業聯盟的合作,在增材制造材料、設備、工藝和服務等領域,組織制定一批具有引領性和先導性的團體標準,推動專利融入團體標準,提升標準對市場的反應速度。
    同時,積極促進團體標準與相關政府采購、電商平臺等方面合作,推動標準融入檢測、認證,用高水平團體標準引領產業發展。
    另外,對于實施效果好的團體標準,探索建立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及國外標準轉化渠道,不斷提升我國團體標準影響力。
    要激發企業主體新動能。記者了解到,為落實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的意見》有關要求,重點針對量大面廣、與民生緊密相關的增材制造材料擠出成形設備,以及需求日益增長的材料擠出成形用塑料線材、增材制造金屬材料,國家《增材制造企業標準“領跑者”工作方案》已經編制出臺。工作方案明確了企業標準“領跑者”的申報條件,形成了增材制造標準“領跑者”評價指標體系,適應市場需求。
    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屆三次會議上的專家在討論增材制造標準“領跑者”評價指標體系草案時表示,通過開展增材制造企業標準“領跑者”工作,引導樹立我國增材制造行業標桿,促進市場優先選擇基于“領跑者”標準的增材制造產品和服務,形成以標準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品質量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正向激勵機制,推動形成技術-創新-標準研制-產業升級協同發展的正循環。
    要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李克強總理在聽取盧秉恒院士3D打印專題講座后當場指出:“必須抓住機遇,以向智能制造轉型為關鍵,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依托,走在升級發展前列;”
    “通過創業創新助推產業和技術變革,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培育中國制造競爭新優勢;”
    “提高中國制造整體競爭力,關鍵要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億萬人的創造活力。”
    盧秉恒院士分享了這樣一則故事——“這個是GE公司的一個案例,他們提出拿一個飛機的結構件來讓大家設計,用3D打印進行驗證,大家提出700多個方案,他們篩選了10個,做出來了8個,第一名的用了材料的1/6就完成了材料的強度剛度各項標準的校核。一來是說明3D打印是有優勢的,二來是發現第一名的設計者是一位19歲的青年,不是資深的設計師——也就是社會中涌現了其他的創新力量。”這番話既傳遞著對3D打印前沿技術的信心,又透射著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信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需要人才的!“要加強人才培養,”盧秉恒院士表示,“要開展對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標準化宣傳和培訓工作,提升其標準化和質量意識水平”;“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標準化和質量技術工人,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建立聯合人才培養機制,加快高層次標準化和質量人才的培養。”
    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積極與有關地方、行業協會等建立合作關系,持續加強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2017年8月在青島舉辦了增材制造企業標準能力提升培訓班,近百名從業者一同學習國家標準化最新政策、企業標準化工作基礎知識和技能等,對提升行業標準化意識和能力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他們表示,“將組織開展更多的標準化業務知識和基礎能力培訓活動,不斷提升行業尤其是企業的標準化工作能力水平。”
    技術的協同創新是有的放矢的。
    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報告指出,針對增材制造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工過程各環節技術關聯性高等特點,運用綜合標準化方法和理論,重點針對材料擠出成形、粉末床熔融、定向能量沉積、立體光固化工藝等目前應用較廣、我國有一定優勢的技術領域,制定一批以成形件性能好、經濟價值優為導向,涵蓋原材料、設備、工藝、后處理和檢測方法等方面標準的標準綜合體,選擇技術能力強、標準化基礎好的園區、企業開展試點示范,解決標準關鍵參數與核心內容協調配套問題——這也是接下來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
    標準綜合體是以目標為導向的系統工程,技術的協同創新將發揮重要作用。
    鑒于此,盧秉恒院士還告誡3D打印從業者“要學科交叉,學點別的學科的知識,交叉思維”。
    國際的協同創新是有容乃大的。
    怎么個“有容乃大”法兒呢?要敞開胸懷,對國際國外的長處,“學進來”,結合實際消化吸收;要敞開胸懷,對關聯問題的融合,“坐下來”,協同協商協作解決;要敞開胸懷,對關鍵技術優勢項目,“攬過來”,爭取國際市場話語權。中國3D打印開篇的國際標準化故事,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
    盧秉恒院士對本刊記者表示:“要利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形成的自主創新技術,研制培育國際標準,應對跨國公司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全球化的趨勢。”
    今后,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對國際標準化也有精彩布局:開展歐洲、美國、亞太地區增材制造領先國家和地區標準化政策跟蹤研究,探索建立國家間、區域間增材制造標準化合作組織,聯合提出增材制造國際標準提案,推動重要增材制造標準互認;
    持續開展增材制造服務等我國優勢特色領域國際標準研究,做好已立項增材制造服務平臺國際標準研制工作,積極推動增材制造成形精度檢測、加工過程在線監測等方面技術和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
    針對增材制造線材、粉料等我國主要出口原材料,推動標準中、英文版同步制定,探索開展ASTM標準研制,為增材制造原材料出口和貿易往來提供保障。
    產業的協同創新是大有可為的。
    “現在我們3D技術應用的最大規模就是年產值1億元人民幣左右,而在國外的相關企業,1年的產值接近10億美元。”盧秉恒院士坦言,目前,盡管中國3D打印技術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在3D打印的產業化、應用方面,我國還有差距——主要在于產業鏈尚未形成、產業化的應用規模遠遠不夠。
    與我國增材制造技術創新的發展速度相比,與我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的需求相比,與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要求相比,我國增材制造標準有效供給嚴重不足,標準相對于增材制造的引領性效果尚未顯現。
    圍繞產業鏈布局,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積極跟蹤研究ISO/TC261、ASTM F42、CEN/TC438等國際國外增材制造標準組織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增材制造技術和標準化工作已經形成的基礎和特點,編制形成標準體系,并于2018年4月和6月,分別在蘇州和西安組織召開了標準體系研討會。
    標準體系包含增材制造術語等基礎共性標準簇,增材制造典型工藝、專用材料、典型設備、測試方法等關鍵技術標準簇,增材制造服務標準簇,以及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的行業應用標準簇4個部分,涵蓋了增材制造全產業鏈各環節,是產業協同創新的標準化工作藍圖,將為我國今后開展增材制造標準化工作提供指導作用。
    從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里獲悉,“到2020年,立足國情、對接國際的增材制造新型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增材制造專用材料、工藝、設備、軟件、測試方法、服務等領域標準數量達到80-100項”。
    盧秉恒院士呼吁政產學研各方協同推進,關注3D打印領域,他說:“這一方面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我國增材制造標準化的協同創新正在進行中!
    其道大光
    “談到創新,大家都覺得很難,是很難,但是也很容易,”盧秉恒院士說,“我們再反思一下這個3D打印,3D打印做了些什么事呢?我們原來的鑄鍛焊,老祖宗發明三千多年了,那就是叫做一種等材制造,就是在制造過程中,材料的質量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還有這個切削加工,把大的切成小的,那是做減法的,3D打印是做加法的。所以你看從一個等于零,發展到減,減號再發展到加號,這么一下就帶來一大串的科技創新,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創新難不難,不難,很容易,把減號、等號、加號這一搞就是一個很大的創新!因為3D打印,畢竟才出現三十年,三種加工方法,一個三千年了,一個三百年,這個才三十年,所以大家的機會都非常多,都可以進行創新!”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2018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非洲朋友時,引用了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名句,這個聲音通過電波傳到西安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會會場,也收獲了全體參會代表的同感。
    大家在討論國家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時,達成了許多共識,將主要行動細化為若干章節:建立增材制造標準體系動態優化機制;研制一批增材制造“領航”標準;建立若干增材制造標準綜合體;推動優勢特色增材制造技術和標準“走出去”;創新增材制造標準工作機制;強化增材制造標準應用實施等。這些章節的譜寫,不正是對中國3D打印標準故事的下回分解嗎?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逐步興起,世界各國紛紛將增材制造作為未來制造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大力推動增材制造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發展增材制造標準布局,正在成為世界各國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手段。在政策的引導和市場的驅動下,我國增材制造快速發展,面臨著從研發向產業化過渡的關鍵時期,亟待標準的引領。盧秉恒院士不止一次向記者反復強調,要抓緊占領高地,標準不好好做,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
    2018年5月,盧秉恒,被譽為“中國3D打印教父”的人物,一位科學家,作了一首詩:聚一束神光,熔女媧晶石;繪天下神奇,鼎中華輝煌。這也是對3D打印很形象的一個描述。
    他說,“就是你把激光或者電子束,聚在一點上,把難熔的什么金屬、陶瓷等,都可以熔化了,然后就會出神奇!”
    他說,“從整體來說,我們就希望把我們大家的智力合在一起,協同創新,真正能夠繪我們中華之輝煌!”
    他說,近期要忙的事有很多——譬如桌面機增材制造標準化工作,要讓更多增材制造設備安全、放心、可靠地走進千家萬戶;譬如金屬增材制造標準化工作,使增材制造產品在機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各個行業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譬如加強在個性化醫療器械中3D打印件的標準制定工作,推動3D打印助力精準醫療……
    73歲的盧秉恒院士形容他現在是“一種責任在肩的激發態吧”,很愿意帶領年輕人走下去。
    看到行色匆匆的盧秉恒院士,就很容易想起一句話:“在路上”;而他所一馬當先投身的增材制造標準化事業,也在康莊大道的路上延展開去!
    標準領航增材制造,其道大光!